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控制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王晓静
[导读] 分析怎样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控制能力,并探究行为转变理
        【摘要】目的:分析怎样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控制能力,并探究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对其是否会产生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例建立的时间先后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降压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护理干预后,对比其护理满意度与降压效果,数据显示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降压效果观察组也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疾病控制能力,进而更好的改善血压状况,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高血压;疾病控制能力
        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动脉内血液压力过高导致,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全身血管性疾病。高血压患者初期通常会表现出头晕、头痛、易疲劳、心悸等症状,一旦血压出现持续升高或急性升高,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等身体器官病变,例如脑中风、心肌梗塞、肾衰竭等【1】,因此,怎样让高血压患者实现自身的疾病控制是现阶段相关医护人员的重点工作重心。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核心内容是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护理干预指导,以帮助患者实现行为的有效转变,提高自身的疾病控制能力。对此,本研究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高血压患者,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展开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影响。现将研究结果一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建立时间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2~63.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5 ± 6.13)岁;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在30.5~62.5岁,平均年龄为(46.13±7.28)岁。两组患者的病史均大于6个月,且对比两组患者的其他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及科室支持,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定时检测患者病情及各项生命体征,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展开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前意向阶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初步建立对疾病控制意识;(2)意向阶段: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并同时灌输健康的生活理念,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并给予一定的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真正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提升其治疗积极性与依从性;(3)准备阶段:与家属密切配合,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的健康行为转变计划【2】,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4)行动阶段:给予患者适合的锻炼计划,督促家属监督患者每日完成,进一步向患者传达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情绪对病情的影响,鼓励患者积极生活,提高生活品质;(5)维持阶段:加强家属与社会对患者的关注和支持,定期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力所能及帮助患者排忧解难,避免不良行为的因素诱导,延长健康行为效益【3】。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前后进行血压测量,每日不同时段共3次,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并在护理后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血压情况,数据显示在护理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2亿高血压患者,且高血压极易诱发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肾脏疾病等【4】,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现阶段对于高血压临床治疗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效果,降压药也基本可以控制90%以上患者的高血压症状,但是患者往往会受到的主观意识与感受影响,对自身的疾病控制能力较差,致使高血压无法长时间有效的控制。对此,本研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进行护理干预,主要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入手,帮助患者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而更好的实现疾病控制【5】。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对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降压效果明显较好,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差异显著(p<0.05),因此,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控制能力有着良性影响,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燕,韩思源,刘群艳, 等.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控制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4):77-81.
[2]祁庆,郭秀君,訾涔.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乙肝孕妇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9):1575-1579.
[3]王丽洁.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26(3):135-137.
[4]马琳.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821-3822.
[5]曾莉,王爱佳,蓝谷连.行为转变理论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2):1966-19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