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胡鸣芬
[导读] 探究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 探究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 抽选200例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各100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就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对比来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护理干预中明确护理风险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以及患儿治疗中安全性的保证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综合护理
        儿科患儿年龄均比较小,对各类风险因素的防范意识不强,在临床治疗中很容易发生各类风险。各类儿科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儿临床疾病的治疗,增加患儿生命安全的风险性,还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为此,我院开展了相关临床治疗研究,分析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并完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提升儿科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0例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各100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女占比59:41,年龄跨度8个月-10岁,平均(4.91±1.53)岁。研究组男女占比66:34,年龄跨度8个月-11岁,平均(5.14±1.6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要求为患儿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加强对各类风险事件的防范控制,①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根据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风险事件,完善管理措施,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培训,确保各项制度能够严格执行的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打错针、发错药等不良事件的管理和处理。详细向护理人员讲解各类药物的使用要求,如存在药物缺失情况,需要及时上报并进行药物补充。②加强岗位责任制的管理要求,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自身责任患者的各类情况,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实际记录,确保准确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便于后期临床治疗工作的继续开展。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护理培训中需要提升护理人员对各项护理工作操作的熟练度,能够有预见性的对各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提升儿科护理的安全性教育,降低儿科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④提升对护患沟通的重视要求,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因工作量大或工作过于繁杂,导致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如患者家属向咨询问题需要积极耐心地进行讲解,不可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忽视家长问题的情况,尽可能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各类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⑤加强对药品管理的重视,由于儿科患者年龄比较小在各类药品使用时与成人老年人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别,加上小儿自身发育情况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强。因此,临床护理中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对各类药物进行使用,详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及用药情况。从根本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①分组统计患儿护理中护理纠纷、检查延误以及存在护理漏洞的发生率后进行组间对比。②分组对患儿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分组计算各项评分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率(%)和(x±s)描述,行x2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100例患者治疗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如下:护理纠纷1例,检查延误2例,存在护理漏洞1例,合计4例,总发生率为4.00%,对照组100例患者治疗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如下:护理纠纷3例,检查延误7例,存在护理漏洞2例,合计12例,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儿就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对比来看,研究组
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7.62±1.37)分,对照组为(80.25±1.16)分,经计算t=96.762,P=0.000;研究组满意度评分评分为(98.43±0.91)分,对照组为(87.48±1.62)分,经计算t=58.932,P=0.000;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对比来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
义(P<0.05)。
        3 讨论
        调查分析显示,儿科护理风险因素类型比较多,主要为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差、服务态度差以及护理制度未落实到实处等。临床护理管理中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对于各类风险事件的预防及控制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就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对比来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明确儿科患者护理中风险事件类型,完善先关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儿护理中差错事件的预防效果显著,且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干预中明确护理风险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以及患儿治疗中安全性的保证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玉丽.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医,2017,31(10):
789-789.
[2] 李潇佳.新生儿室潜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173-176.
[3] 刘芳.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2017,11(2):17-
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