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诊断78例肠梗阻的临床研究应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周杰
[导读] 研究螺旋CT诊断78例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螺旋CT诊断78例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对象为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将螺旋CT应用于肠梗阻的诊断过程中,对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78例患者经过CT诊断后均确诊为肠梗阻,诊断准确率高达100%、特异度为85.9%、敏感度为89.7%,其中梗阻部位为小肠患者48例、梗阻部位为结肠患者30例。肠粘连患者39例、肠套叠8例、肠扭转12例、粪石性6例、胆石性5例、麻痹性8例。结论:78例肠梗阻患者接受螺旋CT诊断后,诊断准确率非常高,CT影像学结果能够将患者肠梗阻具体部位、类型、致病因素清楚呈现,清晰的展现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螺旋CT;肠梗阻;诊断准确率;影像学特征

        肠梗阻属于外科急腹症中的一种,主要症状为肠道不通畅。从临床研究上看,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达到6%-10%,如果患者属于继发肠绞窄类型,那么还会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20%[1]。所以说,肠梗阻疾病的及时诊断十分重要,需要快速找到发病的原因和类型,才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在以往临床诊断肠梗阻应用最多的是立位腹部平片,但是这种诊断方式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诊断准确率并不高[2]。仅仅为50%-80%,而且腹部平片具有很大局限性,无法准确判断肠梗阻性质和部位[3]。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升,螺旋C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定位肠梗阻发病部位,将致病的原因和性质清楚的呈现出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4]。本文选取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螺旋CT扫描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对象为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为78例肠梗阻患者应用螺旋CT扫描。78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49.6±2.3)岁。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出现呕吐、腹胀、腹痛、水电解质紊乱、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临床症状。通过手术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肠梗阻。
        78例肠梗阻患者的年龄、病状等其他临床信息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78例肠梗阻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选用设备为GE 64层螺旋CT扫描仪。设备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厚度10mm、螺距0.75mm。患者保持仰卧位,将双臂伸过头顶,从膈顶部开始扫描直到耻骨。对腹部进行扫描时,需要调整转速,0.5s/圈,扫描时间为10s。然后为患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80ml,注射速度为3-4ml/s,然后实施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4min。然后将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三维重建[5]。
         1.3效果观察
        78例肠梗阻患者接受了螺旋CT检查后,对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识别,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梗阻情况,找到肠梗阻具体的部位、致病原因、肠梗阻类型等,将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统计出诊断准确率、螺旋CT检查特异性和敏感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螺旋CT诊断78例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主要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医护人员统计的数据结果上看,本次研究78例患者经过CT诊断后均确诊为肠梗阻,诊断准确率高达100%(78/78)、特异度为85.9%(67/78)、敏感度为89.7%(70/78)。
        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梗阻部位为小肠患者48例,占61.5%、梗阻部位为结肠患者30例,占38.5%。


        按照螺旋CT影像学结果发现,属于肠粘连患者39例,占50%、属于肠套叠8例,占10.3%、属于肠扭转12例,占15.4%、属于粪石性6例,占7.7%%、属于胆石性5例,占6.4%、属于麻痹性8例,占10.3%。
        本次研究中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肠梗阻属于急腹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病症,发病机制为肠道中内容物运行产生紊乱,进而堵塞结肠和小肠,导致肠道不通畅[6]。该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肠梗阻可以按照致病原因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种类型,其中机械性肠梗阻的致病原因包括肠管外压迫、肠管病变、肠管内异物堵塞等;非机械性肠梗阻的致病原因包括血管闭塞、神经肌肉紊乱等[7]。临床上诊断肠梗阻往往需要通过发病部位、发病原因、病情程度、是否存在绞窄等方面进行判断,这对主治医师来说非常重要。诊断肠梗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腹部平片、X线、螺旋CT以及MRI。X线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比较多,但是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比较高,很容易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间,X线检查的作用原理为通过二维胶片来收集X线穿透三维人体得到的信息,对于腹部来说,其解剖结构十分特殊,X线检查很容易出现信息重叠的情况,进而导致某部分吸收值小的物质,其影像分辨率非常低,无法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螺旋CT是从传统CT逐渐优化、改进而来,每次为患者进行扫描时,必须要次次重启和调整参数,扫描速度和传统CT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实时连续性旋转扫描,对腹部软组织密度的分辨力也比较高,能够清楚的收集到腹部组织三维信息。除此之外,螺旋CT扫描还能够对其他整个器官实时全方位扫描。医生通过对肠管组织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能够快速判断患者的肠管异常情况,病灶漏诊、误诊的发生率非常少。当前检查肠梗阻应用最多的一种技术为螺旋CT扫描,螺旋CT扫描分为两种一种为平扫,另一种为增强扫描,检查的过程中,CT扫描不会受到呼吸运动而出现的病理改变的影响,因此具有更高的准确性[8]。螺旋CT进行强化扫描时,注射少量造影剂就能够获得质量较高的影像结果,能够更加请你关系的了解到肠梗阻的病变部位、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非常高的图像分辨力,能够将肠道的基本结构呈现出来,得到良好的三维影像图,观察血液运输情况,是否存在血液循环异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还能够有效判断异常范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当前使用的螺旋CT扫描仪获得的影像结果具有较高的质量,充分弥补了传统CT扫描中漏层的情况,影像学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灵敏度和优越性。实施增强扫描的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也比较少,进而减少了药物副作用的产生,检查费用也在大多数患者的承受范围内[9]。通过螺旋CT扫描能够将肠梗阻患者的实际情况清晰的呈现出来,医生根据结果可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和效率。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看出,本次研究78例患者经过CT诊断后均确诊为肠梗阻,诊断准确率高达100%、特异度为85.9%、敏感度为89.7%,其中梗阻部位为小肠患者48例、梗阻部位为结肠患者30例。肠粘连患者39例、肠套叠8例、肠扭转12例、粪石性6例、胆石性5例、麻痹性8例,本次研究中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够将患者肠梗阻的实际情况清晰、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为主治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螺旋CT检查在梗阻是否存在、存在的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致病原因、是否伴有缺血坏死、肠绞窄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准确率,弥补了传统腹部平片检查的不足,值得在其他病情检查中应用。
         综上所述,8例肠梗阻患者接受螺旋CT诊断后,诊断准确率非常高,CT影像学结果能够将患者肠梗阻具体部位、类型、致病因素清楚呈现,清晰的展现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俊珊. 绞窄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9:109.
[2]董军强,郭宁.64排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在小肠梗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06):751-754.
[3]黄昌华.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4):194+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