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0 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患者26 例,显效4 例,有效2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24例,显效8 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4.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针灸;临床体会
引言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又称为痛性抽搐,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患者常描述成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以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发生率最高,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绝大多数为单侧性,半数以上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有明显的触发点(扳机点)。饮食、说话、洗脸、风吹均可引起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国际头痛协会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明确病因,疼痛部位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常局限于一侧,3 支均可受累,2、3支居多;疼痛性质呈发作性电击样、撕裂样剧痛,沿神经支配区放射至颞、顶部,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周期发作;常由说话、刷牙、咀嚼、洗脸等随意运动或触摸口角、鼻翼、颊部等敏感区而诱发;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1.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病因,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继发所致;疼痛持续时间长,甚至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神经系统检査有阳性体征,表现有三叉神经麻痹,患侧面部感觉减退,眼支受损可有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第三支受损可有咀嚼肌萎缩,张口下颌歪向病兆侧,或合并其他颅神经麻痹,常伴有原发疾病及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体征;头部 CT、MRI、DSA、脑脊液检查有相应器质性疾病的改变.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 5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均为 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的门诊病患,年龄为24至72岁;病程2个月到3年不等。按就诊先后顺序将这50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 30-71岁。对照组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0-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治疗,主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百会穴。局部配穴:第一支痛为主,取阳白、头维、头临泣、攒竹、丝竹空;第二支痛为主,取太阳、上关、四白、颧髎;第三支痛为主,取下关、大迎、地仓。用28号 1.5~2.0 寸毫针,针刺泻法,以患者产生酸、麻、重、胀感或触电样感传为度。每次留针 20 min,间隔行针2次,每日1次,30 次为 1 个疗程。注意:风池针尖刺向对侧眼底,进针 1.5~2.0寸;下关直刺1.5寸,局部麻电感至下齿槽;余者皆以得气为准。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每次20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随访3个月。
2.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按照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复发情况进行判定。显效: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面部各部位恢复正常感觉,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有效: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相比治疗前发作时间降低一半以上,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无效:患者疼痛症状未缓解。
2.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26 例,显效4 例,有效2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24例,显效8 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4.2%。治疗完成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 三阳经络受邪所致,其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病因以风、火二邪多见。外因多与外邪侵袭有关,头为诸阳之会,若卫气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侵袭手足三阳经络,经络闭阻,不通则痛。内因多与情绪变化有关,风火上扰阳明经,筋脉掣挛,导致面痛。中医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所致。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与三阳经循行基本相吻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太阳膀胱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因此,三叉神经痛可认为是由于外邪侵入手足三阳经脉,或阳明火盛,或感受风毒,使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根据“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气至病所”,从而取得良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针刺角度及深度,以得气为主。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刺直接作用于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干,达到阻断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及疼痛的传导,同时针刺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局部的供血状况,使三叉神经系统的缺血得以改善,发挥镇痛作用。 单纯用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较难达到持久的或远期效果,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用针灸治疗疗效较持久,远期效果较好,同时又可减少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5.结论
随着新型科学仪器的应用,我们有望在未来探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同时加强临床观察诊断和实验室研究,制定科学的诊断标准.从病因入手,以诊断标准为依据探索出最有效、最具针对性的针灸治疗方法,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诊疗体系.
参考文章
[1]曾进胜.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 技文献出版社,2010.
[2]陈玲.近 5 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与探讨[J]. 光明中医 2017,32(3):455-458.
[3]周兴,孙郑春,曹新亮,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 神经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 (4):108-109.
[4]刘海波,刘 秋 菊,张 鹏.针 刺 治 疗 原 发 性 三 叉 神 经 痛 6 0 例 [J].中 医 外 治 杂 志, 2 0 11 ,2 0(04):4 1 .
[5]康鹏,王双义,肖文林,等.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 杂 志 (电子版),2 0 1 3,7(2 4):11 8 1 6 - 11 8 2 0.
[6]盛国滨,田杨杨,唐英.电针下关穴治疗轻中度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 医杂志,2 0 1 6,3 8(04):6 1 - 6 2.
[7]边慧敏.针刺四白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5 6 例[J].中国中医急症,2 0 04,(04):2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