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提高对市政道路建设要求。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水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目前的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项目无法很好地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然而“海绵城市”的出现,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中的洪涝灾害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一、海绵城市理念基本概述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以及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通过合理的利用或者借助道路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城市当中的雨水进行吸收渗透,最后进行释放的理念。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雨水径流,对雨水更深层次的进行消化以及净化,能够有效改善雨水天气对于路面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的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节约大量的资金。在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当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有效的促进市政道路在给排水设计方面的发展。海绵城市是的思想理念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坚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合理现象,这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城市的规划建设不能够盲目的使用海绵城市理念,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二、市政道路给排水中存在的问题
2.1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养护不合理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更加重视地上部分的建设,对地下部分的建设并不是非常重视。另外,现阶段地下的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也较少,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不够协调,很多城市的地下给排水建设达不到人们生活的需要,很多给排水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并不注重给排水工程的养护工作,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养护不合理。
2.2气候条件复杂
由于很多地区气候的突发性较强,人们无法对突然变化的气候进行及时的应对,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该种气候的变化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是无法预料的,且设计人员也并没有注重对施工区域的气候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一旦发生问题,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将无法对突发问题进行有效的应对。
2.3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经过研究表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只有20%的雨水形成径流流走,有80%的雨水渗透到地下。但是,目前由于城市地面不断硬化,只有20%的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80%的雨水都会形成径流流走,不能对城市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充。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3.1人行道设计
在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行道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很多方便,也是市政工程中城市功能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对人行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这对市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常常使用的是不透水路面的施工技术,于是在阴雨天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与湿滑现象。从而对行车的出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海绵城市的理念中,针对建筑材料的透水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保证阴雨天的雨水能渗入到地下,不会造成雨水的堆积,与此同时,还要对人行道路面的湿度与温度进行控制,保证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补给。
3.2车行道设计
目前在我国的市政道路施工中,车行道主要采用的施工技术是非透水性的路面施工工艺。
这样就会给施工的路面带来严重的积水问题,还会影响地下水的供给,出现相应的热岛效应。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对于车行道的设计需要使用具有一定渗水性能的路面施工技术。这一设计技术的使用既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表水的径流量,还可以有效的补给地下水。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路面的最上一层可以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材料,中间层和基层则施工非透水性的施工材料,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路基受到雨水的侵蚀与破坏。当出现阴雨天气,路面上出现雨水时,水体就会沿着横坡直接排放到提前设置好的盲沟中,直接进入到道路旁边的绿化带中,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对于里面坡度需要设置在0.3~6%之间,而路中的拱横坡需要控制在1~1.5%。这样有利于雨水的排放与收集,实现绿色环保与节能的效果。
3.3绿化带设计
1)雨水收集方面。在透水地面的前提下,雨水能够通过地表径流聚集在绿化带的雨水口,绿化带应该设置在路面下方的15~20cm之间,保证雨水口均匀的分布,位于道路和绿化带种植土之间。应该做好雨水管道系统和绿化带的衔接,在路滑带中运用溢流系统,对雨水管道系统和绿化带中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连接,当绿化带中雨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排水管道中。2)水体过滤方面。雨水降落在地面上以后,在进行储存水之前,为了保证雨水的清洁度,应该对其进行过滤。在进行水体过滤的设计时,一般先铺设一层种植土,然后铺设砾石层,安装渗透管。在过滤雨水的过程中,使其渗入地下,确保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给。3)缓排滞蓄方面。在进行该方面的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对导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使雨水有层次的深入地下。并且,为了沉淀雨水,在雨水口的位置还要设置明沟,然后在明沟的两侧设置出水沟渠,以此达到配水和方便雨水向明沟直流的目的。在雨水较为充沛的季节,降水通过雨水口流向绿化带。4)排放方面。在进行排放施工时,为了将雨水和排水管道直连,应该首先设置溢流系统。在降水量较大的季节,雨水口很难对大量的雨水进行处理,位于地势较低处的绿地,可以对雨水进行储存,然后通过溢流系统流向市政管网,排除多余的降水。
3.4附属设施
1)路缘石方面。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路缘石属于比较常见的道路排水设施之一,而路缘石主要包括立缘石和平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需要与周围地表保持相同的高度,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径流到绿化带或雨水口。而立缘石的高度要求比地表高一点,这样可以使雨水在雨水口汇合。如果立缘石无法实现雨水的汇集,则可以通过打孔、豁口、间隔式立缘石等方式来给予有效的改善和处理,从而使雨水无法进入绿化带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2)路肩边沟方面。在进行路肩边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材料给予科学、合理的选择,避免由于混凝土材料选择不当而引发堵塞问题。
3.5绿化带衔接
道路与绿化带的衔接,将有效减少积水对路面的影响。不同地域特点在绿化带与道路的衔接上,所需要用到的衔接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应选用更合理的方式,完成两者的衔接。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使雨水能够流入绿地。而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则可以通过雨水存储重复利用的方式。雨水经排水管道渗入湿地,并在净化后再次利用。而在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则首先要确保污染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采用雨水花园或种质草沟的方式,确保雨水得到净化后,再次排放到绿化带。
结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给予重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一个符合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发展理念,基于该理念进行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能够大幅度提升城市雨水的排放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2]贺鹏.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