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屈江娥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做了一些论述,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培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个人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下教学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实践中刻苦钻研,并且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每一位小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性的提高。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数学问题不单是只体现在本学科中,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数学教材中多得多,所以身为数学教师就要利用好生活这一庞大的教学资源,使数学问题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从而促使思维更加的发散和广阔,同时也引导了他们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进而更加轻松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因此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可以促进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实就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意识需要小学生首先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他们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创新思维就被激活,从而更加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索。因此说,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也实现了提高小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创新
        我国先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完全跟着数学老师的讲课节奏走,这就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所以说,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关键。因此,数学老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教学内容,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始终秉承着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学习的地方。如果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做到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如期提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时,可以让小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计算出案例中长方形面积。然后,设置一系列的提问,如用这个方法计算面积好吗?谁能用其它的办法求出长方形面积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什么有关?当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就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这样就真正的把学生的自主权利还给了他们,同学们异常高兴,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沿着长的这个边摆一行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沿着宽的这个边摆小正方形的个数相乘就是长方形面积。”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帮助,通过大家共同认真的思考,一致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课学教学,既把教材的内容充分的展现出来,又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小学生的创新和自主能力得到发挥,亲身体验到了自主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里有很多的地方都会用到数学,而且有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源于生活,所以,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把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更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比如超市购物时,随处可见的商品标签,付款环节等等。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数学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发现引发思考,思考必然会带来创新,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购物时,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超市看一看桃子、桔子、西瓜三种水果的价格,并让他们一一记录下来。在课堂中,老师让设置提问,如请你们依据自己记录的价格,算一算这三种水果如果各买1斤,一共花费多少元?如果只有30元钱,够吗?通过这些提问,激发了小学生主动计算的欲望。通过计算,发现钱不够,老师还可以顺势提问,那可以怎么办呢?这样就使小学生产生了新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数学,一方面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有效思考,另一方面还能打造出轻松的学习气氛。良好的环境不仅利于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他们能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要想拥有创新能力,首先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实践证明思考就可以引发创新意识的建立。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如设定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目标或对象,但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这样都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为学生学会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他们通过剪拼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他们就能自己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自己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会产生满满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样就使他们更乐于学习数学,愿意学习必然会自主探究,这也为创新意识做了有益的铺垫。在实际操作中,数学老师引导学生使用不一样的剪拼方法也很重要。如两个相同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等。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剪裁、拼接,如果学生遇到疑难,老师针对性的启发,这样就引发了思维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建立了创新意识。
        五、通过课后作业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局限在课堂内,还有课下,而且课堂之下的培养一样重要,不可或缺。这部分的培养可通过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来实现。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还能如期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
        例如:当学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后,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相关作业,如我们给咱们班的教室做窗帘,教室窗户长和宽都3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大块的布匹呢?有的学生说9平方米;有的学生说如果正好9平方米不能完全盖住窗户,多多少少还会透光;还有学生说两扇窗户有重叠的部分,所以需要更大一点儿。在课堂中,每名学生都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述说着自己的想法。这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讨论,这个过程就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它是培养小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尤为关键,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水平,创新课堂环节,优化教学方案,进而实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相信在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事业也会取得更加丰富的硕果。
        参考文献:
        [1]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张倩.课程教育研究. 2019(36)
        [2]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吕开妹,王开莲.学周刊.2019(34)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张士玲.中华少年. 2019(05)
        [4]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陈亚军.华夏教师.2018(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