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法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在宪法中,自由权是指公民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以及使用各种媒介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由于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是加以限制的,所以在媒介发展迅速的同时,言论自由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致力于分析公民自由权限制范围,讨论如何把握言论自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由权;尺度;言论自由;权利
一、我国公民表达自由权概述
(一)表达自由的含义
表达自由是各个国家都在强调的公民权利,是公民表达思想、发表传播言论的根本。那么在我国宪法性文件中,对公民的言论自由也做出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包括发表传播言论、出版刊物等其他表达思想的权利。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公民还享有生命财产权、义务教育权等基本权利,那么这些权利得以实行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公民表达自由权的体现。当然,自由权利对公民很重要,并不是意味着自由权至上,而是对于基本人权的保障。
(二)表达自由的类型
1、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主要指公民通过媒体、期刊等各种形式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在国家法律规定下,言论自由所针对的主要是公民对于政治见解的发言,这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第一,公民有表达自己独到见解、想法的权利;第二,公民表达个人思想的时候,必须要在法律的监督之下。放任的言论,不属于言论自由,触犯法律会受到应当的惩罚。
2、出版自由
在一般法律中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我国公民在发布刊物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但是出版自由是相对的自由,需要在法律的监督之下去行使自己的权利。从国家层面来说,公民的出版自由是合理合法,也是必须给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如果不给定合理的界限,那么绝对的出版自由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例如美国宪法中,虽然明确肯定了人民的出版自由权,但是法律规定必须需要一定的界限,比如不能传播淫秽、亵渎、诽谤等侮辱性、侵入性言论;不能传播煽动性的违反治安的言论等。在我国同样也有相关法律,国务院在1997年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5条中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不得有淫秽内容等。但我国对出版物实行事先审查的制度,不利于保障出版自由。
3、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主要是指公民遵从内心,在法律准许范围下,参加具有一定宗旨的社会性组织。但是,公民的结社自由、社内活动,都必须要保证合法合理。比如,公民有根据信仰宗旨结成团队、加入团队以及退出团队的自由。其次,在社团确立宗旨时,国家法律不得给与干预,只要是对不危害社会的团体,国家都应该支持。而这种社团的结社目的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盈利性的社团,一般根据民商法进行相关制度建立。另外一种就是非营利性的,可分为政治性、非政治性。
二、公民表达自由权的保障
言论自由不仅是公民根据自身性质表达思想和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公民参与国家决策和监督权力的一种工具。言论自由因其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各国的人权和法律制度中受到高度保护。言论自由在国家的科技、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发挥其作用,实现言论自由是非常有必要的。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国家必须为实现言论自由提供法律、物质和文化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必须限制自己使用权力来限制和剥夺言论自由。
(一)宪法保障
大多数国家在其宪法中对保障言论自由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
有两种方式:第一,直接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第二,禁止国家机关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
(二)法律保护
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并在一般法律中给与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例如《民法通则》中指出,不得以任何方式来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公民应该如何表达自由权
表达自由权,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为了保障表达自由能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如果能够找到表达自由全的界限,那么公民可以有更好的发挥。自由与限制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任何一个超越界限,都会导致公民表达自由权的受到一定的限制。更加准确的说,如果滥用公民的表达自由权,那么将没有办法保证公民自由权得以公平、公正的实现。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上,对公民表达自由权加以合适的限制,才能够真正让公民表达自由权更好发挥。
(一)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人们活动与其利益就肯定受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否则,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自行其是,社会将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最终任何人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隐私权是一种个人权利,更是一种相对的权利,当其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不得不有所适当的让步。正所谓绝对地自由就相当于不自由。绝对的权利相当于处于无权利状态。
(二)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言论自由司法救济途径
在言论自由司法救济方面,注意借鉴吸收世界上不同宪法诉讼模式的合理成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应积极探索和推动宪法在普通诉讼中的间接适用,即当公民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仍然没有效果后,可以通过法院间接依据宪法的精神维护权利。
(三)制定专门的单行法规
制定专门的单行法规可以保障公民不同程度的言论自由。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可以专门且有效的解决公民言论自由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更完整、更系统的法律体系对公民的言论自由进行保护。
结论
言论自由已经成为我国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保障公民表达自由权就是保障基本人权。在社会大发展时期,各种媒介手段的出现,不但使得公民更加便利的表达自由权,而且保护公民言论自由,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言论自由的限制,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公民表达自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正邦主编:《宪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M].侯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65页.
[3]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甄树青.论表达自由[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主编:《宪法的精神——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年经典案例选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四新.中国法律对表达自由的保护[J].载于《法治天地》2009年5月.
作者简介:张禄涛,出生年月1998年8月,性别男,汉族,籍贯山东省烟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