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体现出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化、信息化、质量化。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掀起了一股大学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的浪潮。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开展高等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深度融合,大学的功能不断拓展,大学的制度、大学的治理结构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回顾大学的历史演进,描绘大学发展历程,为现代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够为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乃至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能够引起教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从而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历史演进;利益相关者
大学治理理论的研究,来源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演进,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视角,给出了大学治理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界定,通过对国内外大学历史沿革的考察,探讨了大学的历史意蕴,并对我国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大学叙述
大学,广义上是指各类高等教育院校,能够进行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机构,具有学历、学位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高等学校。“大学”一词是从拉丁语“UNIVERSITAS”派生,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大学的教学层次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研究生和本专科;其中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本专科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二、中国大学的历史演进
在中国古代,国学的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封建社会“大学”一词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除此之外也代表特定的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据史料记载,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意义。汉朝时代的最高学府为太学,太学为中央教育机构。隋唐时代设立国子监。唐朝时代建立书院,书院分为小学部、大学部等两个部分。书院重点培养儒家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是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二是培养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南朝宋时代,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辛亥革命元老,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先河,将西学(美式教育)思想引入中国,创办了各种新式学校。清政府将平民教育纳入受教育者。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布新学制,推广西学教育,设立新式学堂,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西学,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则属高等教育。停止科举教育考试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89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成立,北洋西学学堂为天津大学前身。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仿效美国的大学制度,建立“大学”和“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则为全苏联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恢复中华民国的模式,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华人地区主要的借鉴模式方向。
三、欧美大学的历史演进
公元前38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办了“Academy”“Academy”,意为现今的“学院”是欧洲大学的先驱。“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高等教育课程。
约在1300年,“Universe”首次被记录下,“Universe”的前身是拉丁语“Universus”,“Unus”意为“一”,“Versus”意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经过历时演进,派生出“Universitas”一词,“Universitas”也指“一些个人的联合体,社团”。在中世纪,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医学等领域得到使用,比如在牛津、巴黎和萨勒诺出现的这种联合体,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建立的波隆那大学,波隆那大学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而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巴黎大学,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1810年,威廉•冯•洪堡在德国建立柏林大学,是欧洲比较完善的大学,柏林大学具有研究和教学等功能,后来美国仿效德国柏林大学模式,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后来世界各国采用德国建立柏林大学的模式建立各自的高等学校。教会大学、国立大学与现代大学是欧洲的大学三种主要形式:教会大学,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学师生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如剑桥、巴黎、牛津等大学。国立大学,由国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四、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和界定
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和界定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分析。国外学者以密切程度为基点,把高校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在他的划分中教师、学生董事、校友及捐赠者是重要群体,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和贷款提供者等是部分拥有者,次要群体包括社会公众、社区、媒体等。这种划分方式能够直接明了地将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重要程度和密切程度标示,便于对大学治理给予范围和程度上的指导。但这对于我国国内大学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公立大学而言适用性并不很强。我国学界也对此做出了研究与分析。对大学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罗列式划分,将其分为八种主体,分别是教师、学生、家长、高等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他的这种分法看似全面,实则多是从大学体系内部进行界定,区分性不强。与此相比,王健对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更广,他认为高等院校是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体,他把高校利益相关者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院系、教职工与学生,后勤辅助单位、业务科研合作单位,第二层次是政府、主管部门、其他高校、金融界、银行、债权人、企业公司、工会、媒体、环保组织。在对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基础上,利用AHP算法以重要性、紧急性和主动性三个维度得到了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权重排序,他认为大学治理的主体应该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在以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为主的人群中得到积极反馈,收获了不少实际有效内容,在上述理论的启发下,认为大学利益相关者是众多的,包括情况复杂、形态各异的群体和个人。因此,按照相关性、紧急性、密切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内外部两个层次是较为合理的。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应包括教师、职工、学生、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院系、后勤集团、科研单位等,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公众、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校友、媒体、相关高校、社区、银行、环保组织、捐赠人等众多可能影响高校发展进程的组织或个人。这其中的许多大学利益相关者都是根据问卷的内容补充进来的。同时,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还存在着核心相关的区别,大学利益相关者模型应该首以大学管理为核心,涵盖以学生、院系、教职工、后勤辅助单位、科研单位为第二核心,同时包含其他第三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这三个层次的核心划分不仅参考了其他理论依据,也根据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有着较强的现实依据,对其进行核心级别的划分有助于明确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其重要性和急迫性。
总之,对于大学治理结构可在大学的功用、大学的制度、大学法人治理、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激励、消费行为、人力资本、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相关视角下进行深入研究,丰富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予以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新宇,浅谈大学的历史演进与利益相关者的探讨,2018
[2]宋宏伟,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治理结构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