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探究 赵鹏举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赵鹏举
[导读] 摘要: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普及对于提升无线电技术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兰州新区无线电监测站  甘肃兰州  743000
        摘要: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普及对于提升无线电技术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传统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弊端愈来愈突出,运用新技术就显得比较关键。想要确保技术中监测能力的增强,就应该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明确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优势,熟悉常见的网格化监测技术类型,从而确保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该技术。
        关键词: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问题
        引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要注重做好优化改进的工作,通过该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为实际应用领域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一些网格化的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在理论的研究方面也愈来愈深化,这对保障技术的应用质量效果良好呈现发挥着积极作用。
        1.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无线电监测技术不足传统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多,如设备间通信的能力方相对较差,这直接影响着无线电监测的效果。由于监测中监测网站间的通信是关键,固定监测站信息传输需要保障通畅,但在实际传输中公网数据传输效率较低,对于数据回传的质量会产生影响。另外,无线电监测的干扰排查的难度高,传统的监测模式运用当中存在的挑战较大。而在监测站的定位精确度方面也很难保障,使得监测站的作用无法充分有效发挥。
        2.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类型
        2.1无线电信息的分类与识别
        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中,监测数据信息的分类与识别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资源处理技术。在监测数据信息的分类与识别过程中,应注重对无线电信号识别认证方式的分析,通过对无线电信号识别认证方式的分析,及时调整对无线电信号传输要点的把控,确保在无线电信号传输过程中,相应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质量。在实际分类与识别技术工作中,需要借助相关无线电波传输控制手段,严格把控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性元素,通过对关键性无线电数据信号波得的科学分析,及时掌握信号传播中相对应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模式,实时调整信号传播过程中对信号认证信息的控制。现阶段常用的信息分类及识别技术手段有:芯片技术、数据变换技术、无线电通话技术、编码技术以及天线技术等。
        2.2无线电信号定位技术
        TDOA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中信号定位的重要方法。TDOA即为时差定位法,指的是通过对信号源在三个以上的监测站的天线单元的时间差进行测量,从而确定信号源位置的方法。此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侧向交叉定位法,需要依靠高精度的时基来进行无线电信号源的位置锁定工作。现阶段常用的时基有GPS系统、北斗系统或者自主开发更高精度的授时系统。
        2.3无线电信息的计算与建模
        无线电信号监测数据优化处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优化监督工作就是对监测信息进行算法选择和模型建立。在实际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注重的是对于无线电技术优化处理中的算法选择,通过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能够强化对无线电信号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控制,能够确保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传输质量不受破坏。在实际无线电数据处理过程中,按照对应建立好的数据算法模型能够很快地进行数据计算。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监测到了某组无线电信号,用户按照相应的数据传输信号,将改组信号进行模型构建,借助模型中的模拟信号,实现对整个信号传输过程中质量的控制。
        2.4传感器配置和建设技术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是多个监测站点同时进行监测信息收集、监测工作。因此想要提升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实施情况和监测效果,就要结合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传感器配置与建设,从而满足实际监测任务的需求以及监测网络的覆盖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无线电监测技术要求中,市区监测站之间的布置距离一般为10公里,这种布置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无线电监测要求。网格化监测技术,通过区域重叠覆盖的监测设备布置方式,能将无线电信号源的定位误差缩小到百米级,大大提高了无线电的监测精度。
        3.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应用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中涉及到诸多相应的技术类型,通过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分析,有助于对各类型的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认识:
        3.1网格化配置技术应用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对相应配置技术的应用能发挥积极作用,技术应用需要多监测点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协调,通过多监测点数据处理协调,能够将对应信息监测的工作进行有效优化,依照不同区域位置信息对应传感器安装,监测安装的过程。网格化配置技术的实际应用能有助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化传播监测控制,把无线电通信监测位置安装在和传播区域十公里范围内,能够保障无线电传输的控制监测质量,提高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3.2联合定位技术应用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当中的联合定位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技术类型,该技术的应用是把信号源位置确定,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场景采用最优化的定位方式。在对时差定位技术的应用下能把信号传送到各个监测站之间加以测量,保障信号源定位的精确。提高定位的精确度,要注重把监测信号有效定位信息加以利用,达到信号角度以及强度等多模式融合协同定位,从而能有助于提高信号定位的精准性。定位过程中不同时间中对应区域数据信号定位信息,在不同差值内数据信息监测反馈,衡量对应区域的信号传达效果,反馈对应区域信号监测状况。
        3.3分布式数据融合技术应用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当中发挥分布式数据融合的技术是比较重要的,网格化检测系统重要目标是让用户短时间获得网格当中资源。这一过程中由于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分布式网格监测系统要感知比较大冗余数据,分布式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在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就比较突出,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准确频谱态势呈现抽象信息,有助于为决策工作的开展质量控制打下基础。信号领域发挥分布式数据融合技术的作用,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研究部门就可通过结合国际研究的进展,将相关的技术在网络监测数据当中加以运用,提升技术的应用质量水平。
        3.4网格化信息算法和模型技术应用
        网格化无线电算法以及模型技术的应用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突出,要充分注重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稳定化运行,最大程度提高信号处理效果,使之与监测站环境特点相结合,通过定位算法以及模型技术科学化运用,对各监测站发出的信号展开分析研究,做好修正的相应工作,这就能从整体上提高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水平。相关技术人员要提高信息算法以及模型技术的应用作用,要注重做好网格化监测系统的优化改进工作,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实质上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技术,以将目标范围内各种数据资源、通信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按实际需求进行汇总与分享为应用目的的新型无线电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方式进行汇总及信息化处理,形成科学的、满足监测需求的各种结果,从而优化无线电监测的区域性、数据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文菁.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08):65.
        [2]靳刚.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及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9):159-160.
        [3]孙丽丽.试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7):35.
        [4]张俊强.试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J].电子测试,2018(14):54-55+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