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1090119810914XXXX
摘要:当代中国建筑教育所沿袭几十年前的旧体系已难以为继。教育的问题源自设计产业的困境。要解决产业问题,应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作为建筑教育导向,全行业协作建立一整套全面、灵活、开放且持续迭代更新的教育体系,以众多的专精课程组成新的通识教育,重点引导学生选择制订适应行业未来发展和个人兴趣特长的定制化课程组合。
关键词:建筑学;产业困境;教育变革
1根源:建筑学的产业困境
1.1传统规划设计的产业困境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显,政府正在持续深化供给改革。建筑行业也未能幸免,随着城市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建设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占设计市场最大份额的房地产开发则已出现土地购置和销售面积总量下降的情况。可预见的是,除非发生战争,全国大规模快速建设基本见顶。
相应的,规划设计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表现为越来越难获取设计项目,设计费持续低迷,恶性低价竞争普遍存在,设计也业生存越发艰难,从业人员收入下滑。以至于媒体上持续出现大量对行业未来的悲观言论,招生和就业口碑下滑,换专业改行现象迅速增多,优质人才流失,企业招聘困难。
此外,困难还来自于各分支领域面临的跨行业竞争。原本归属一级学科建筑学下的城市规划和归属城市规划下的风景园林,在2011年后升级与建筑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原本归属传统建筑学的这两部分市场,被更强势的地理学和林学抢占,传统建筑学出身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师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一直归属建筑学名下、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最大的室内设计部分,实际上长期以来不为传统建筑学教育重视,一直都被美院系统的环艺专业占据优势,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转战室内市场,但战况并不乐观。
1.2产业困境引发教育困境
建筑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少部分纯学术研究外)是为建筑相关产业输送人才。进入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领域,也是大多数建筑学学生的就业选择,这是学科存在的基础。但目前的建筑教育与设计产业脱节严重,本科毕业生普遍不能胜任日常设计工作,需要进入企业后接受较多培训。本科教育对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远不够重视,尤其是法律法规、施工图与施工、经济造价和市场营销等至关重要的方面。甚至有的建筑系教师自己也不了解行业实践,毕业后就任教,如此循环,整个学科教育在脱离实践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由于设计产业自身的技术和观念、行业与企业组织方式、生产和商业模式普遍严重落后于互联网时代,在产业链竞争和跨行业竞争中均处于劣势,产业界无法探索和引导学科创新,也无法以充足的利润吸引、反哺和资助建筑教育,使建筑教育失去了最主要的生存土壤和发展根基,也无力倒逼建筑教育进行有效改革。行业竞争力弱、利润低、薪酬低,导致好学生不再报考建筑学,优秀毕业生优先转行;人才流失使行业缺乏竞争力,进而继续导致更大的人才流失。因为产业的困境,引发教育的困境,并恶性循环,这是问题的根源。
建筑学教育依赖师徒传承、匠人手工、通才教育和人文修养,这多少带有中古时代的特征。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些特征有的已经落后,有的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变革。互联网视频、大数据、云服务,特别是高度便捷的社交网络等传播和服务技术,严重冲击传统师徒传授的方式;智能化软件技术大量淘汰手绘、模型等手工设计技能;海量视觉信息和大规模自媒体令视觉造型训练贬值、职业怯魅并失去权威性;通才教育和人文修养仍然重要,但更需要升级专业优势,而不是泛泛了解各行业常识,否则专业人士甚至不能说服阅读量较大的普通人。
2重整:建筑学教育的新通识体系
2.1基础通识教育的新思路
大学教育的第一步,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尤其切忌过度的专业本位主义,而应首先打开专业转换的渠道,不适合、不愿意从事建筑学的人,应自由转至其他专业。在本科教育的最初,就应提供给学生开阔的人生视野与职业选择机会,甚至此类教育应延伸到髙中,让学生得以真正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且市场需要的职业。从经济学看,也只有这样让人才首先能自由流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才能趋向最优。
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状况,远比具体企业和个人的情况重要,这也是整个学生选专业和就业领域曰益达成的共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经济学含义。在生源精简且适合的基础上,才能谈及教育本身的改革。作为经济体量巨大的建筑规划设计的综合领导角色,建筑师更要高度强化对经济学的认知,尤其至少应该通晓设计企业的营销、生产、收费、分配的运营情况,进而也要对建筑产业链的各环节的经济收支、生产组织、社会关系等情况有较深刻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这对学生就业意义重大。
2.2开放、灵活、丰富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经济转型和时代剧变,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精显然是必然的选择,但没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措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在规划建筑设计公司的运营以及与青年学生、建筑师的交流中,痛感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是宏观协调的综合思考分析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不足,这和目前建筑教育的系统性架构缺陷有关。要在短短五年建筑教育中,贯彻通专结合的基本路线,需要有强大、精巧、高弹性的课程体系。目前笔者和一些同行正在编写其基本框架提纲并试图建立行业协作的幵放式教育培训体系。
大学的学分制,本来是一项万能的制度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众所周知的是该制度并没有真正的选择性。建筑教育首先应该做的,是真正推行自由选择的学分制,提供广泛全面而精细的课程系统;不只是根据规划、建筑、景观提供各自的专项课程,更要针对如医疗类建筑、幕墙类工艺、产业类规划、工业遗产景观等真正有充分市场需求的细分、专精领域,提供足置全面的课程资源。不是由几门较浅的通识教育课,而是由大量全面完善的专精课程,组成整个通识教育系统。很显然,这样庞大的课程资源体系,不是一两家学院能够提供的,但却是行业和学生真正需要的。
解决方案当然只能是充分利用全行业和跨行业的全社会教育资源,无论是良莠不齐的网课、全球大学的课程交换、特长企业的实习机会和校企联动,都是课表的一部分。每个院校当然要研发自己的课程框架体系,而行业协会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大学联盟,作为整个行业的发动机和基石,应当有这样的眼光和能力,集全行业之力,推动整个建筑教育体系的百花齐放,而不是按照僵化固定的专业评估标准,安排大批低水平的同质化雷同课程,浪费财政拨款和学生青春。
结束语
当前建筑教育的问题,源自整个建筑产业的生存发展困境。对于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结局,前途必然曲折复杂且未必光明。但如果我们能以百年大计和全球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建筑学,那么一切方兴未艾。因此,无论学科创新还是产业升级,我们都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以开阔的胸襟和变革的勇气,克服令人绝望的巨大困难,勇敢拥抱未来的建筑学。而这一切,都必然从今天的建筑教育变革开始。
参考文献:
[1]贺勇,孙炜玮,孙姣姣.面向土地与生活的建筑学思考与教育实践[J].建筑学报.2017(01):321-322
[2]王一平,张帆,王璐,时明曦,刘思远,魏一,迟政阳,李智,刘玉飞.建筑教育论题之“狭义建筑学”[J].世界建筑导报.2016(02):105-106.
[3]张利.天大建筑学人:哲匠齐物,亦礼亦诗[J].世界建筑.2017(05):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