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罗旭歌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罗旭歌 罗琛杰
[导读] 摘要: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人格发育与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学部分,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固原  756000;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固原  756200
        摘要: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人格发育与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学部分,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就业生存,成为专业化的优质人才,尤其是具备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的人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应当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目标,利用劳动教育的手段,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个人品质。本文对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生;劳动教育
        1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
        1.1共同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在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和超越,是在工作实践中对职业的坚守及对技艺不断的创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本质的共同点,即两者都推崇劳动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技能的持续提升。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积极呈现,而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强调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恪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职业成长之道。
        1.2共同的实践依托
        无论是工匠精神培养还是劳动教育,其共同的实践依托是植根劳动者现实生活的劳动活动。一方面,工匠精神必定是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是对劳动实践中职业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娴熟的劳动技能,而这也是工匠精神养成的必经阶段和题中应有之义。
        2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2.1纠正教师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使其能正确定位劳动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善自身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树立起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观念,改变传统中职教育中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理论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个人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个人优秀品质相结合,坚持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准则引导,将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个人品质优秀的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对于现代的社会企业来说,企业员工不仅要具备熟练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个人优秀品质,比如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敢于担当责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品质。此外教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还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告诉学生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还是人类为了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并且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教育学生们要热爱劳动,把劳动作为一种成长的乐趣。
        2.2利用优秀“工匠精神”文化,纠正中职学校劳动缺失问题
        科学的文化劳动教育观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能锻炼其心性的新式教育,主要是通过特定环境下,对学生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劳动工匠精神的宣扬工作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劳动文化氛围的浸染与影响。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一般可以先从文化环境方面入手对学生实行教育,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激发中职学生的个人劳动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将社会文化引入到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优秀个人品质。
        例如教师与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实行文化劳动教育,在学生上下学经常经过的地方设计一些劳动教育的标语,将一些我国著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模范代表的个人画像摆放在每个教室里面,并且学校还可以在网上或者书上搜集大量的劳动教育名言名句,然后让每个班级的负责人将这些标语打印出来,给学生人手一本,让学生在平时早课之前拿出来读一读。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制定考核奖励制度,建立学生劳动情况档案,记录学生在校园值周、大扫除、班级值日等活动表现,对表现优秀的授予“值周明星”“劳动明星”等荣誉称号,并可转化成相应学分。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去感受劳动教育的先进精神,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价值观。
        2.3加强中职学生志愿实践活动,展现学生的劳动智慧
        在企业发展中,现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是技能和品质同时具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平常的校园劳动教育课时,积极发挥自身的热量,努力参加一些社会性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尊老敬老活动等等,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为社会和身边的人带去温暖,这样学生在参加这些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和个人品质,还能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自身的专业技术。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中心志愿者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组织学校的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
        例如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平时周末等闲暇时间,带领班级的学生到敬老院去做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美容美发专业技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整理个人形象,做简单的修理头发和护理头的工作,并且还可以教敬老院的护工使用一些对老人保养头发知识,对护工人员临场提供一些简单的护发剪发指导,此外还可以给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发放一些学校自己购买的染发剂、护发素等。
        2.4利用劳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劳动学习兴趣
        老话常说:“兴趣是帮助学生促进自身学习的最好主力条件”,而现在的中职劳动教育是在工匠精神下所进行的,因此教师想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劳动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劳动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教育的关键手段,教师通过在学校或班级内部建立劳动评价体系,运用奖罚的制度规定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以及掌握专业化高水准的劳动技能,提升综合劳动素养。比如对于烹饪、计算机、汽修等多个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是他们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关键因素。
        例如教师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劳动评价体,并运用这一体系将学生的个人德育分数,以及平时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学习时候表现进行记录,然后在学期末时将这些数据拿出来对学生公示,并将这些成绩与学生的个人评优、奖学金、先进个人等荣誉评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心底里就认为,德育成绩的好坏可以充分决定学生个人的品质与前途,最后教师在其中选择德育成绩最高的前五名,对其进行嘉奖,而对于德育成绩排在倒数后五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实行惩罚批评,并取消这些人这学期参与评优的资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使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
        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响应“工匠精神”的号召,将工匠精神引入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身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78(10):22-26.
        [2]仲懿.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10):111-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