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主城区民国历史文化风貌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钱仁赞
[导读] 摘要:论文研究探讨了奉化主城区营造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规划方法和途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论文研究探讨了奉化主城区营造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规划方法和途径。论文首先分析了奉化主城区现状风貌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并阐述了主题定位差异发展、打造核心承载区域、构建风貌空间框架等规划策略;最后,提炼出奉化主城区民国建筑的特色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貌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凸显、继承、发扬奉化主城区的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特色。
        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有志于打造特色风貌的城市提供规划理论方法、途径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奉化主城区;民国时期;民国建筑;历史文化风貌;风貌管控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之间的建设风貌趋于一致,“特色危机”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而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对于凸显城市主题、塑造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风貌有着重要作用[1]。各城市在建设发展中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转而寻求能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奉化市加快了实力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在主城区(包括锦屏、岳林街道)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打造民国历史文化风貌,合理管控奉化城市整体风貌,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城市风貌特色。
 
        图1 奉化市主城区在奉化市中心城区中的位置示意图
        2 相关定义
        民国即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在文化上,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时期,也称为“西风东渐”,民国时期文化呈现出“东西合璧、古今兼容”特点[2]。比如建筑东西结合,风格独特;服饰东西方结合,形成以旗袍和中山装为代表的民国服饰文化,等等。
        “风貌”中的“风”指风格、格调、文化、精神,一般理解为对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概括;“貌”指面貌、外观、景观、形态,是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统称[3]。城市的民国历史文化风貌,可以理解为以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为“魂”,以民国时期风格的物质实体(建筑为主)为“壳”。多方面综合显现出的城市外在形象和个性特征。
        3 现状特征
        3.1 山水环境
        奉化主城区被群山怀抱,是典型的山水城市。锦屏山深入主城区内部,形态优美、植被茂盛,山上保留了较多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是主城区的景观中心。
        主城区为典型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滨水景观发展基础良好。县江为主要水系,从北至南穿城而过;北溪河、亭下河、门前河为三条主要河流,东西向汇入县江。
        主城区东以沈海高速绿带为界,在城市建设边界和绿带之间,分布有大量的农田。
        总体而言,奉化主城区形成一个掩映在自然山水中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近几十年来,主城区人工空间环境不断扩张,其显山露水的自然风貌特色逐步被蚕食,急需保护和彰显。
 
        图2山水环境示意图

        图3 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图
        3.2 城市格局
        奉化主城区,是奉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县江划分为两大区域。县江以西区域的空间上呈现出中间窄南北宽的“蜂腰”结构,其中,位于蜂腰位置的锦屏山、老县城区域,是奉化城的发祥处,也是奉化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域[4]。县江以东是城市新区。
        大成路、南山路、中山路、金钟路构成了城区基本的道路骨架。大成路东接高速公路奉化主出入口,向西延伸至溪口镇,是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也是入口门户区域。南山路是主城区核心的南北向道路,也是传统的商业道路。大成路、南山路对于锦屏、岳林街道风貌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城市风貌
        奉化主城区风貌较为混杂,缺乏城市主导形象。
        奉化主城区保留的民国时期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县城、锦屏山、北溪河周边将近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主要建筑有锦屏山上的总理纪念堂、中正图书馆、辛亥革命志士周淡游纪念塔、普乐宫、雨奇山阁,以及老县城内的爱日庐、鹤庐、芹庐、天主教堂等。除老县城区域外,其他区域以不同年代的现代建筑为主。
        总体而言,奉化主城区保留的民国建筑数量有限,且未连片分布;对民国时期文化的体现仍然有所欠缺,概括为有文化,缺实体;有故事,缺承载;有潜力,缺挖掘。奉化主城区打造民国历史文化风貌基础比较薄弱,需更进一步的保护、发掘、彰显和演绎。
 
        图4 老县城区域历史建筑分布图
        4 规划策略
        4.1 定位特色差异发展
        很多城市都有民国时期的遗存以及文化,比较有名的武汉、南京、天津等。在奉化市,民国时期文化体验的承载核心在“民国第一镇”——溪口,主城区与之相比在资源上并无优势。在此背景下,奉化主城区应差异化定位,树立自身特色。
        奉化主城区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城市规模不大,整体处于山水围合成的闭合环境中;城市环境和山水环境融合渗透。据此,将奉化主城区定位为:以山水环境为背景,以多元、丰富多彩的民国城市生活、文化的深度体验和活力体验为特色功能的一个“掩映在山水里的民国小城”;并将奉化主城区的民国风貌形象定位确定为:山水映佳城,锦屏藏民国,意蕴奉化主城区在犹如锦屏般的优美的山水中蕴藏、掩映了民国历史文化特色。
        以此定位为基础,确定主城区的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发展模式、功能特色、体验方式等,和溪口差异化发展。
        表1 奉化溪口镇与主城区民国历史文化差异发展对比表

        4.2打造核心承载区域
        基于现状,主城区全域体现民国风貌不现实,应选民国建筑相对较集中、改造相对容易的区域着重体现民国历史文化风貌。
        老县城、锦屏山、北溪河区域,是奉化主城区自然山水环境最为优越、山水城市特征最显著、文化氛围最为浓郁、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结合旧城更新,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将此区域打造成规模化的民国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山水民国”风貌区;同时植入民国时期特色的文化、业态、活动等,营造民国时期文化氛围。最终将该区域打造为奉化主城区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核心支撑。
        进一步深化规划“山水民国”风貌区,将其细分为四个功能区域:一山、一谷、一河、一城;并策划相关项目。
 
        图5“山水民国”风貌区空间结构及主要项目布局图
        一山:锦屏山。在山顶打造标志性景观塔,并控制周边建筑高度、打通视线通廊,进一步强化景观中心。在妥善保护现有山体格局和建筑的基础上,将锦屏山整体改造为奉化民国主题文化公园。
        一谷:北溪谷。该地拥有两山夹一溪的优良生态和私密的景观环境。现状建筑融合在高低错落基地地形上,具有山地建筑明显的依山而建、自由而生态的典型特征。规划利用良好的生态和私密的环境,整治提升现状村庄,发展休闲、度假业态,打造以民国时期文化为主题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休闲度假胜地。
 
        图6 风貌空间结构图
        一河:北溪河。增挖水系,连通北溪和县江;并沿北溪两侧设置绿地,以形成连接山体和县江的生态廊道。奉化为江南水乡,历史上一直水路通达。规划在北溪河和县江的联通处,打造水门,并复原已经消失的接官亭,形成水上门户。同时结合北溪河两岸历史内涵的挖掘和打造,打造活力四射的老城亲水游憩长廊。在北溪河上游,依托北溪谷私密宁静的氛围,形成滨水休闲长廊,打造奉化休闲夜生活、月光经济的中心。
        一城:老县城。文物保护单位应“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历史文化街区要保护外观整体风貌,要“原貌保护”;而非文物古迹、非历史地段的区域,可以按“建新如故”为原则重建民国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同时,植入民国特色的文创产业、业态、节庆活动等,将老县城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充满活力、人气聚集的生活型街区。
        4.3 构建风貌空间框架
        以“山水民国”风貌核心区为中心,构建奉化主城区的风貌空间结构:“山环水抱、双脉穿城、五区聚合、多点点睛”。
         “山环水抱”——强化主城区的山水风貌,依托周边山体形成外围生态景观环,打造以县江为主体的景观水廊;规划在惠政路、中山路、大成路、南山路、北溪河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将山体绿地楔入城市并打通视线通廊,强化县江——西侧山体的联系;最终,山体、绿地、水系共同营造出“水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园中”的山水城市风貌意境。
        “双脉穿城”——指依托大成路、南山路,打造一横一纵、十字交叉的两条文化景观轴,构建奉化主城区文化风貌的主要线性展示界面。规划依托道路两侧慢行空间以及绿地,以站台、景石、雕塑、铺地、标识、互动设施、特色店铺等为文化风貌载体。
        “五区聚合”——五个风貌分区。“民国新韵”风貌区位于“山水民国”风貌核心区外围,建筑风格以体现民国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为主,是“山水民国”风貌区与现代城市风貌之间的过渡、协调区域,对奉化整体风貌起重要作用;沿山生态风貌区受山地环境影响,建筑具有山地建筑明显的依山而建、自由而生态典型特征,因此该风貌区的打造核心在于体现山地环境的绿色生态氛围,在建设布局上应灵活多变,突出其优越的层次感;现代城市风貌区位于“民国新韵”风貌区外围,该区域民国风貌特征几乎消失殆尽,偏向于体现单纯的城市特征,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突出活力优美的现代城市形象;都市产业风貌区是奉化中心城东部新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发展成产业创新、宜居乐活的都市经济区,应体现集约快速简洁的现代化工业景观风貌。
        “多点点精”——在城市重要门户,设置大面积开敞空间,重点突出主入口标志性,同时设置大尺度单体雕塑烘托门户景观;在大成东路与金钟路交叉口、南山路大成路交叉口等内部重要节点,利用景观绿地,以绿化和雕塑来塑造风貌节点。
 
        图7 重要景观节点分布图
        4.4 提炼要素强化管控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建筑经历了从照搬模仿西洋风格、沿袭传统民族风格到中西建筑观念的碰撞融合,再到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在建筑风貌上呈现出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风格,表现为多种风格的并存形式[5]。民国建筑既保留中国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风格,具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阶段的特点[6]。
        奉化的民国建筑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经过分析提炼,概况出四个特色要素。
        一,建筑屋顶以坡屋顶为主。奉化城区民国建筑以坡屋顶为主[7],包括总理纪念堂、雨奇山阁及民国时期名人故居。也有以中正图书馆为代表的西方折中主义样式,表现为穹窿顶。
        二,建筑色彩主要为黑灰色,用色保守、沉稳大气。
        三,西式柱式、柱廊空间的丰富运用。不管是偏西式风格的建筑还是偏中式风格的建筑,都广泛采用多样化的西式柱式,外观显得简洁大方;同时对柱廊空间的多样化使用,也是奉化民国建筑的一个特点[8]。
        四,建筑体量小,以低层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多为独栋矗立的情况;和周边山水环境结合紧密,依山就水,造型精巧。
        以上述特色要素为依据,制定奉化主城区民国建筑的风貌管控要求,以指导管控已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以及复原或者新建的民国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而使这种建筑特色能进一步凸显、继承、发扬。
        此外,将奉化主城区其他建筑细分为“民国新韵”建筑风格、现代生态风格、现代风格都市产业建筑风格,分别制定风貌管控要求;同时明确建筑高度、建设色彩、景观廊道及视线通廊、文物周边开发控制等管控要求。
 
        图8 建筑风格分区管控图
        5 结语
        特色地域文化是每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城市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貌,应充分挖掘、提炼出当地特色文化、特色要素,然后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将特色要素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并制定严格的措施对风貌加以管控,才能成功地凸显城市主题、彰显城市个性。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有志于打造特色风貌的城市提供规划理论方法、实现途径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6.
        [2]刘靖.历史主义观对近代民国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5,41(32):22-23.
        [3]周文军,戴慎志,汤勇.城市风貌规划物质层面系统内容研究[J].住宅科技,2012,32(11):5-7.
        [4]李佩君.历史风貌地段旧城改造更新策略研究——以奉化市老城片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548-556.
        [5]周燃,宣莲,吴珊珊.南京民国风格建筑研究[J].才智,2014(30):298-299.
        [6]徐竞之.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王武科,张凌,卢一华.品质城市:城市转型的新方向——奉化市品质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策略[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276-282.
        [8]毛蔚,胡林华.地域文化在奉化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园林,2016(04):66-69.
        作者简介:钱仁赞,职务:主创规划师;职称: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