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易经》思想对化学的几点启示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7期   作者:张国远 崔鹏涛
[导读] 易经认为,阴阳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存在者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方法论,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的独特的思维方法。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易经最著名的思想是阴阳思想,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认为,阴阳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存在者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方法论,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比如“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是指人体阴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另外,易经认为,世间万物具有“各从其类的特性”即所谓的“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这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物理学的共振原理,成语中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在中医学中,人们发现,自然界的六淫(风、寒、湿、署、燥、火)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存在“阳邪易伤阳位,阴邪易伤阴位”的特点,比如,风为阳邪,人体的上部为阳位,因此,伤风感冒时,风邪容易伤及头部与肺脏,从而则得风邪引起的疾病。
       笔者认为,在化学中同样存在着易经的一些思想,现分别举例如下。
       1.萃取实验
       化学中的萃取实验的理论与易经的“同气相求”类同。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方法。例如,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就是采用萃取的方法。其本质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萃取时如果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那么,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为何不同呢?化学上,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用“相似相溶原理”进行解释,相似相溶原理中“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简单的说,就是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非极性溶剂(有机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酒清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等。由于溶质与溶剂极性相似,因而容易聚集在一起,这与易经中的“同气相求”思想基本类同。
       2.原子结构及化合物的生成问题。
       易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同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物理学中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生物学中的雌性与雄性,人类中的男性与女性,它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正是由于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才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多彩的世界。原子结构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内有质子,原子核外有电子,而且,原子核内的质子和原子核外的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呈现电中性。原子中的质子与电子可看做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还可以用于解释化合物的生成与存在。化合物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而形成的,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电子云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负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因此,在共价化合物中,可认为存在带有部分电荷的原子。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存在带有相反电荷的微粒,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是阴阳离子,而对于共价化合物而言,是带有部分电荷的原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多种多样的各种化合物。
       3.化学反应问题。
       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化学反应亦是如此。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在化学中可认为是性质相反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在中学阶段,有两类重要的反应机理,分别为酸碱性反应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都可概括为阴阳作用机理。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由于酸显酸性,碱显碱性,由于二者性质相反,从而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性质向减弱的方向进行,即所谓的“中和”,因此,酸碱性反应理可概括为酸性强的物质与碱性强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酸性较弱和碱性较弱的物质,即“两强生两弱”。我们以Na2CO3+CO2+H2O===2NaHCO3为例进行分析,从性质上来说是由于Na2CO3显碱性,H2CO3显酸性,而NaHCO3的酸碱性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发生反应。用关系式可表示如下:

       也可用数轴来表示如下:

      相互促进水解的反应的反应也可用此理论解释,如Al3+  + 3AlO2 — + 6H2O == 4Al(OH)3↓该 反应机理可认为Al3+  显酸性, AlO2 —显碱性,二者酸碱性性质相反,而Al(OH)3的酸碱性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发生反应。用关系式可表示如下:

       也可用数轴来表示如下:

      与此类似,氧化还原反应机理也可用阴阳理论解释。氧化还原反应是由于得失电子引起的,氧化剂得电子能力越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越强,两者越易发生反应。如:Fe+Cu2+=Fe2++Cu 的发生可认为是Fe的还原性比Cu强, Cu2+氧化性比Fe2+的氧化性强,符合“两强生两弱”的基本理论。用关系式可表示如下:

  

   也可用数轴来表示如下:

      笔者认为,“两强生两弱”理论在化学上的强弱可定量表示,酸碱的强弱可用电离常数表示,盐的碱性强弱可用对用水解常数表示。而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可用电位大小表示。因此,酸碱性反应机理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从其性质上看,是由于性质相反的两种物质之间发生反应,而且性质相差越大,二者越易发生化学反应。性质的强弱若用数度量,可概括为“两大(大常数)生两小(小常数)”。由此我们可以推广其它一些反应机理,如沉淀溶解平衡机理。下面看一个例题。
        例题:已知一些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

         为除去工业废水中含有的Cu2+、Pb2+、Hg2+杂质,最适宜向此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填选项)。A.NaOH  B.FeS  C.Na2S。
        本题列出了FeS、CuS、PbS、HgS的溶度积常数,按照常数大小排列顺序如下:

   

       FeS、CuS、PbS、HgS共同的离子的S2-,溶度积常数大表明从性质上说易失去S2-,因此,上面一行中的物质从右往左易失S2-,而下面一行中的金属离子结合硫离子的能力正好相反,从左往右结合S2-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按照“两强生两弱”反应规律可用FeS除去
        Cu2+、Pb2+、Hg2+,而且由于FeS本身为固体,不仅能够除去杂质离子,而且不引入新杂质。
        综上所述,本篇浅谈了易经思想在化学中的几点启示。易经的阴阳理论是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理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一些现象及变化同样符合阴阳理论。因此,我们学习化学,包括其他一些学科,可以借助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