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 朱 艳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7期   作者:朱 艳
[导读] 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江西省安远县黄明镇初级中学        342100
      【摘 要】: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新旧观念冲突、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心理变化由单纯向成熟过渡的躁动不安的时期。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素质,因此,如何适时地做好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保健工作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某些心理问题,疏导他们内在的心理困惑,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调整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_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现代素质教育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近些年来,一些小学生因为课业负担比较沉重或者是禁受不住教师批评而做出极端行为,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这些事件中也能够看加强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当的对其情绪调节能力加以培养,对小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不但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生兴趣。因此,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非常有必要。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尽管培养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已?得到了很多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呢?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获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三、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意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 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五、注重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氛围越加积极,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就越高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面对问题能够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平等,给予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尊重,这样即便学生有负面情绪,也不会出现过激的行为。
  小学生之所以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主要是因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合作的问题,当遇到困难时,不懂得寻求帮助。对此,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