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恩义小学 543100
摘要:“学问”贵在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会提问是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问的兴趣;提高学生提问的参与度,让广大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问;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提问意识 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挖掘问题的趣味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必要。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执教《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二年级我们学会了用字典,今天我们来认识词典。”(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并介绍)“这里面除了有单个字的意思,还有与这个字有关的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有字词典。”(领读“有字词典”)“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学会查“无字词典”》。”(板书课题,齐读)词典里难道没有字吗?这种词典怎么查呢?学生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无字词典’是什么?怎样查?为什么查?”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三、提问要以学生基础层次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按照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顺序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在学生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形态的变化,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小蝌蚪图,然后提问:“你能看着图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吗?”当学生描述出了 “小蝌蚪的脑袋后”,教师再引导说“身子”“尾巴”,以此来引导学生描述小蝌蚪身体形态的变化过程,同时推进课文的学习进度。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学生在图的示意下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以问题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层次性推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
四、提问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抓住课文中的悬念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推测、想象和联想。结论不急于归一,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因此,提问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个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教《凡卡》结尾时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之后,他的命运会出现那些可能性的变化?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说出了四种可能性:①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受不了老板的折磨,逃走了;②凡卡未等到爷爷来接,就被老板折磨死了;③爷爷收到信后立即接走凡卡;④爷爷没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继续受苦。这一悬念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