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特征探讨 葛思虎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葛思虎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市政路桥工程越加得到重视,但一些市政路桥项目中局部或全部区域地基基础存在严重威胁,例如软土地基承受力小,地基含水率大,当受到过大的外部压力时,易造成地基变形,甚至地基坍塌等危险产生。
        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市政路桥工程越加得到重视,但一些市政路桥项目中局部或全部区域地基基础存在严重威胁,例如软土地基承受力小,地基含水率大,当受到过大的外部压力时,易造成地基变形,甚至地基坍塌等危险产生。当前路桥工程事故频发,这是对施工各建设企业的严重警告,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小外力对其过量施压,就会造成其稳定性的破坏,阻碍着路桥的正常施工,对今后使用也存在安全隐患。本文对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软土地基;市政路桥;施工应用
        1市政工程软土地基的特点
        1.1软土地基含水量大
        在软土地基中,含水量通常占到30%到70%之间,这种过高的含水量就会造成地基基础空间被水占据,当有压力就会将水分挤出造成空间地基空间变小,多余的空间得不到支撑,稳定性丧失,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会造成地基塌方、下陷等。同时软土地基中自身的透水性低与压缩性大也是问题之一,影响整体的施工质量,造成经济与安全的巨大威胁。
        1.2软土地基渗水力差、固结很慢
        在软土中由于水含量过大,泥土与水常年处于饱和状态,渗水能力差。同时,软土地基中泥土压缩性大,表现出可塑性差,在施工中不重视技术的使用非常容易导致沉降的发生,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小的破坏。其次是软土地基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重施工方式,会将固体土壤转化成流体土壤,加重影响地基的承载力。以上可以看出,软土的特点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可塑性低、不透水、强度低、稳定性差。在今后的施工中需要对软土地基加大重视,研发更多技术解决问题,不能盲目施工,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来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企业成本。
        2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1粉喷桩技术
        在市政路桥施工过程中对软体地基进行处理的技术有很多,通常情况下,在处理稳定性较差的软土地基时采用粉喷桩技术。所谓粉喷桩技术就是运用相关设备及技术以钻孔的方式将固化剂如水泥通过特殊的压力压入地基中,促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压入的固化剂混合产生化学反应,大大降低软土地基中的天然水含量,同时将其固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施工之前应该对工程现场的地质状况进行详细勘察,同时测量工程原地高程数据及土工常规实验,做好相关数据及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工作。另外在运用粉喷桩技术处理软土地基时还应该对各项参数进行细致对比,将其参数比例作为粉喷桩的强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参数比例进行调整,提高桩施工的质量。倘若想要确保粉喷桩技术的流动性,则可以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膏或者硫酸钠等原料,在增强固结成效的同时形成隐形粉喷桩,进而提高软土地基的荷载能力,随后铺设一层黏性土以及沙土或碎石垫层以便确保软土地基路面的平整性及稳定性。除此之外,及时对搅拌状况以及粉喷桩的直径进行详细检查,在钻机使用前后及时检查所使用钻机的钻头,保证钻头的磨损程度不高于2cm,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桩的质量。
        2.2排水技术
        由于软土地基中天然水含量较高,因此处理软土地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其中的水份排出来,结合市政工程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尽可能地排出更多的水份,增强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及工程的安全性。一般排水技术分为两种,分别是表层排水技术以及深层排水技术,这两种技术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确保排水技术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表层排水就是在地基中软土的基础上铺设一层砂石,进而有效减少软土地基的含水量。

另外,将压力排水与铺设砂石层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排水效果更佳,这种相结合的方式排水量较大,加速软土层固结和沉降效果,确保软土地基的稳定和安全性,为之后的施工工程的推进夯实基础。深层排水技术是处理软土地基的重中之重,其和表层排水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深层排水通常采用挤密技术,并且配合排水井共同使用才能完成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在使用深层排水技术的时候,首先将挤密设备打入到软土地基中,随后利用设备具有的较强压力将软土中的水分挤压出来并利用排水井排出,地基失去水分就会逐渐固结。在使用深层排水技术之前应该对现场软土地基的实际厚度以及真实的含水量进行详细测量,根据技术要求严格操作,促使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2.3强夯处理技术
        由于软土地基中土壤内含有大量的黏土及粉土等微小颗粒造成土质疏松,孔隙过大,而运用强夯处理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夯处理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尽可能地弱化软土较强的压缩性,进而增强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强夯处理技术主要就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将一定重量的物体从高空中坠落下来,对软土地基进行打击进而缩减土质的孔隙,规避之后施工过程中坍塌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提升道路结构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压实加载处理
        压实加载处理属于一种纯静态固结技术,也被称为加载压实技术。在运用此项技术的时候,应该将其对周围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放在首要位置,将钢板打入软土地基中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同时对软土地基实施压实加载处理,促使水位下降。注意,在运用加载压实技术过程中应该确保路面的结构层不被破坏,将加载压实技术中剩余的力量提前释放出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标准计算出加载压实技术所需要的加载量,倘若加载量过大,就会大大降低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另外,还要及时观察和测定加载压实作业的范围及其技术的运用状况。
        2.5通道与涵洞处理技术
        在市政路桥工程中,通道与涵洞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利用旋喷桩技术加固软土地基。旋喷桩技术就是运用特殊的设备将喷头与注泵管放置在软土地基的底部,同时利用高压装置方式以喷灌的方式将浆液注入到软土地基中,优化浆液的密度,增强软土地基的荷载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2.6土质置换技术
        软土地基一旦出现塌陷、变形以及沉降等不良现象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前后应该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用以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荷载能力。尽管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工程施工之前去除地基中的软土部分,填充一些质量较高的土壤进来,将软土地基转变成优质土壤地基,从根源上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以及市政路桥工程的安全性。土质置换技术通常运用在小规模的市政路桥工程中,大型工程则不建议使用,否则就会大幅度提高施工成本。
        结束语
        软基处理方法其实还有很多,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对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每项施工工序都在遵照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相对应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确保软土地基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同时有效规避后续施工中各种问题的发生,进而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勇.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特征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0(3):132+135.
        [2]赵平.市政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9):8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