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邓志标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邓志标
[导读] 摘要: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广东志信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  529700
        摘要: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1导言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在环境监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2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涵
        环境监测实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究,经济社会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在此基础上的环境监测质量也应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对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进行细化,让环境监测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方法或措施,比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来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在这过程中,要将监测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核查,减少干扰因素对环境监测项目的不良影响,然后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精密度和可比度分析,同时相关活动和措施都要细化处理和集中监管,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使监测更加立体、健全,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确保取得实效。
        3当前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因素
        3.1相关制度陈旧,管理体系欠缺
        相关制度发展缓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是在1991年颁发的,距离现在已将近30年了,其中的很多理论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比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方式已从过去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转化为现在的机械仪器为主,但相关管理规定仍然没有更新,自动监测设备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与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格格不入。此外,我国还未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且现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与具体管理机制都只注重监测结果和数据,忽视了对过程的监测管理,管理要求的时效性低,管理维度层次较浅,无法实现监测结果的全面立体性。
        3.2工作模式老化,监测水平落后
        我国环境监测机制起步晚、应用时间较短,监测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较为明显。首先,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存在监测设备陈旧、工作模式老化、监测技术落后、运行标准不达标等情况,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大大降低了监测质量与监测水平。其次,当前有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其太过于繁琐,是对人财物的浪费,这就使得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地方推行起来阻碍重重;再次,环境质量监测专业人才不足,我国的教育部门还没有对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重视,开展此类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监测专业人员数量较少,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这些都制约了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3.3信息建设不足,运行效果欠佳
        信息技术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对生产生活和各行各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数据的整理,会使工作更加快捷方便,且更科学精准。在环境监测方面,无论是监测设备和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还是监测数据的传递、分析、整理、记录,都需要信息建设平台来支持。

而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现代信息化建设水平仍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在环境监测项目运行时,信息化技术的运行效果并不好,不仅检测设备较为落后,相应的检测技术也存在漏洞,加之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创新性,没有构建动态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也致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落后。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发展对策
        4.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受到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帮助解决现下我国环境监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监测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项事务能有专人负责,能准确找到责任部门。此外,还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相关解决方法给出清晰的规定,以明确实施方法、划清实施责任界限。具体操作办法可以是依照从国家到区域到地方的标准来划分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能够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对区域及地方的环境加纳侧数据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4.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优化设备
        由于一些地区设备的落后所导致的技术差异已然对环境监测质量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差异。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这些差异就必须要提高环境监测技术,要通过对高新技术测量仪器的不断研发和普及,让技术设备落后的地区也同样能够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从而降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研究和开发、引入出新的技术来保证监测仪器的研发和推广。此外,为了保证采用新技术的仪器能够更好的投入使用,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针对环境监测仪器进入市场的准入制度。要通过技术鉴定等手段来保证仪器测量出的数据的规范性。
        4.3培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
        环境监测结果是否准确,监测的效率是否能够提高,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监测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即若能构建一个科学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将会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因此,要特别重视对各单位现有的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训练,并且要不断培养新的人才,从而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可以是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令其不断接触和学习前沿技术,并在一定时段后进行技能考核,对技能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褒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门或培训机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相关讲座或技能培训,鼓励工作人员报名参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人员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其得以更好地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5结语
        大数据技术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指明全新的方向,为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环境监测领域中的质量管理是借助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举措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管理,是保障环境监测结果公正、客观、科学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工作人员借助大数据技术保障质量管理的高校性与有效性。因此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训与加强物质保障等手段,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质量管理现状,更能促使环境监测部门更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希宏,薛娇娆,孙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水平提升策略[J].绿色科技,2018(16):97-99.
        [2]赵洪兵.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07):158-159.
        [3]张骁骎,周恒.浅析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检测水平[J].民营科技,2018(07):77.
        [4]何冠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06):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