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创伤性脑梗死46例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等,科学探究临床治疗方案,并加以实践,将其命名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行非手术治疗,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效果、患儿家长对于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预后死亡率以及重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整体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结果满意度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脑梗死患儿来说,需实施尽早且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强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其预后评分,提升患儿家长对于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小儿;创伤性脑梗死;治疗;分析
在临床之中创伤性脑梗死并非为一种常见表现,所以对其的重视程度通常较低。伴随MR、CT等的广泛运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报道人数愈发增多。而对此,若未能有效治疗创伤性脑梗死患儿,那么则容易致使患儿产生后遗症,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成长发育,更甚会造成患儿死亡。对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式,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等,科学探究临床治疗方案,并加以实践,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其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22例,患儿年龄9个月~13岁,平均年龄(3.4±0.7)岁。。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行非手术治疗,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20例,患儿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3.2±0.6)岁。其中打击伤7例、坠落伤20例、车祸伤16例、其他创伤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非手术治疗,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精神营养药、改善微循环药物等,予以小剂量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同时对患儿的患肢功能行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组患儿为手术治疗,18例脑疝患儿采用清除失活脑组织和去骨瓣减压术(1.切口。按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分别采取不同切口。2.钻孔探查。在硬脑膜下常见有薄层血肿,将其清除后即见肿胀的脑组织向外膨出。3.骨瓣开颅。经CT或钻孔探查证实诊断后,即行骨瓣开颅。4.清除失活脑组织。在脑伤灶的软脑膜下常呈紫红色,表面可见有些小的血凝块和破碎、坏死、软化的脑组织。用吸引器先从糜烂失活的伤灶处开始进行吸除,遇到出血血管要进行电凝。彻底清除的标准是脑变软、下陷、恢复搏动。如脑压仍高,脑肿胀严重,可以采用额极和(或)颞极切除的内减压术。5.创面止血。应用电凝、沾双氧水的纱布或明胶海绵贴敷等方法止血。务求止血彻底。6.关颅。脑失活组织清除后,如局部无肿胀,可以考虑将硬脑膜缝合,对脑水肿严重者,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甚至双侧减压术。头皮分层缝合。),其余5例脑疝患儿接受血肿清除术合并去骨瓣减压术,而后没有接受手术治疗;10例患儿采取单纯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3例患儿未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改善患儿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基础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胞二磷胆碱和能量合剂改善患儿脑细胞代谢,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积极实施并发症预防措施[1]。患儿病情稳定之后对其进行常规功能锻炼和理疗[2]。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项指标。②观察全部患儿预后效果,指标包括良好、中残、重残、死亡。③观察全部患儿家长对于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项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 全部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一。
.png)
2.2 全部患儿预后评分
观察组患儿预后死亡率以及重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整体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二。
.png)
2.3 全部患儿家长对于治疗结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结果满意度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三。
.png)
3讨论
针对于创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主要发病机制来说,有着许多的观点,然而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即为患儿基底核区供血的中动脉以及大脑前的穿支动脉直角由主干线分出,自主神经发育未能成熟,不具备较高的调节力,在头部创伤之后进行脑组织运动时,血管会受到移位以及牵拉等,致使血管内膜遭受损伤,进而致使血栓形成,导致梗死[3]。
创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特征为:头部创伤一般为闭合性颅脑受损;在梗死之前通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挫裂伤等;梗死多产生在2日之内,个别情况下还能够达到几周,具备时隔期,该种情况往往和患儿颅缝闭合较差之间存在关联[4]。在患儿受伤之后或是手术之后,时常会产生低血容量的状态,时间超过30分钟。患儿的死亡率降低,预后效果较好,其原因和患儿脑组织侧支循环较为丰富、以及处在发育阶段等原因之间存在关联。在早期若能够予以患儿及时的治疗,则能够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降低患儿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在临床中若能够对创伤性脑梗死患儿科学运用激素,脑活素类神经营养药和凯时等,并辅以高压氧等相关治疗,那么患儿往往能够痊愈。钙离子拮抗剂能够对入至神经细胞的钙离子量进行调节,还能够保护神经元线粒体、以及脑细胞,使其功能具备稳定性,且还能够增强缺氧耐受力。现如今,在进行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时,运用尼莫通也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凯时注射液主要是把前列腺素E1裹至脂质微球中,而脂质微球则能够对经过微循环的失活产生保护作用,抑制体内代谢,脂质微球还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具备显著的靶向性,能够浓聚在受损位置的血管区,对痉挛血管产生选择性扩张的效用,且此方式对于正常血管则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也不会改变患儿的全身血压[5]。针对于面积较大的脑梗死,还能够运用大骨瓣减压与颞肌贴附术来实施急救,这样则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的颅内高压,并且也能够加大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血供,以便形成侧枝循环,如此就非常利于保障患儿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存概率。而若能够实现上述治疗目标,也能够提升患儿家长对于最终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让患儿家长能够更为信任于临床医师,这样不但能够实现临床医师的职业理想,也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患儿创伤性脑梗死的原因实施治疗,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整体治疗效果较好,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伤残程度以及满意程度都比较理想。
总之,对创伤性脑梗死患儿实施有效且及时的治疗,如运用激素,脑活素类神经营养药,钙离子拮抗剂和凯时等,则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保障患儿的预后效果,同时也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达成对于患儿的治疗目标,使患儿尽早的恢复健康。因此说,务必要对创伤性脑梗死患儿予以有效且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孔令胜,刘丽艳,赵平,洪波,韩学聃,季晓宇,任孝林.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0,39(04):225-230.
[2]赵文秀,刘小军,王文涛,郭燕,祁景.创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系统医学,2019,4(06):1-3.
[3]唐知己,张震宇,杨瑞金,黄乾亮,叶新运,张金石.儿童创伤性脑梗死恢复的影响因素以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02):98-101.
[4]肖连福,黄瑞宏,周希汉,陈昌勇.小儿创伤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48+4476.
[5]刘俊梅.早期利用脑电生物反馈结合中频脉冲治疗小儿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08):9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