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游戏中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赵晓华
[导读]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其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性有助于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生活环境交流,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良好的社会性对幼儿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

赵晓华    陕西省洛南县幼儿园  陕西  洛南  726100
【摘要】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其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性有助于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生活环境交流,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良好的社会性对幼儿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65-02

        现时代的家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一个家庭都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心集中地投放到唯一的孩子身上,出现了“小皇帝”“小太阳”现象。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就缺乏友爱、谦让、协商、分享、合作的社会经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贴关心他人,一旦处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有的胆小、退缩、惊慌失措、完全依赖成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保证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更应该不断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让幼儿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1.良好的社会性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每个幼儿作为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在适应社会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一些共性。但是,因为遗传、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必然会形成独特的个性。比如有些孩子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而有些孩子待人冷漠、自私自利;有些孩子性格平和,能愉悦地和人交流,而有些孩子脾气暴躁,喜欢发脾气,不好相处,这些都是不同个性品质的表现,足以证明性格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每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个好性格,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社会性的培养。
        2.良好的社会性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规则意识、责任心、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培养就是教育引导幼儿懂得遵守规则、对人对事有责任心、有一定的独立性、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愉悦地与人相处、能正确地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能很快适应。《指南》中提出社会领域的子目标就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性教育就是不断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进而能够愉悦地和社会相处。
        基于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培养的研究,笔者对此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提升教师对幼儿良好社会性的认识。
        在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思想意识里,社会教育就是一节教学活动,并不会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社会性的培养,也很少分析不同幼儿已经形成的社会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尝试性的培养,发现以往幼儿常见的很多困惑和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激发了大家对良好社会性的培养的认识,加强了大家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对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培养。
        2.指导教师有效进行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培养。
        (一)帮助教师提升观察能力,促进发现和分析问题。
        教师必须会正确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主要有七点:一是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幼儿在园活动的全过程,二是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理论的支撑,三要善于捕捉到幼儿细微的表现,四是要敏锐判断幼儿的心声,五是要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做好教学反思,六是要相互交流共同提升,七是要有亲和力,做幼儿的知心人。相信一个会观察的教师一定能更加快速地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注意总结幼儿良好社会性的表现。
        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可以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让幼儿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根据日常幼儿教育实践,我们恶意游戏活动中幼儿良好社会性的表现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愿意主动与同伴交往。比如:游戏活动中,会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自己找到合作伙伴、分配角色、进行游戏。看到有困难的幼儿,主动上前询问、给予帮助。
        2.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关心,遇到问题,主动商量着解决,遇到争执可以在老师引导下,愿意承认错误,主动和好。
        3.能够尊重和关心身边的人。习惯用礼貌用语,相互之间也能友好地对待对方。比如幼儿尿床、尿裤子等囧事发生后,能主动关心,不嘲笑、不鄙视,尊重他人。
        4.有主见、有自信。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自信心。比如,有没有力求帮组老师搬玩具,能不能自己擦屁股等等。
        5.能够遵守规则,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比如:如厕、上下楼梯、喝水的时候主动排队、等待;区域活动时主动遵守规则,不会因为自己特别想玩,而很多人拥挤在同一个区域里;真正做到了“食不言、寝不语。”。
        6.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能坚持每天来园,不再哭闹着不想来幼儿园,看到老师和小朋友,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三)如何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1.主动亲近关爱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幼儿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他们很少主动亲近别人,教师一定要主动亲近幼儿,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头发,拉拉他们的小手,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做游戏,不断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时刻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关心每一个幼儿的身心情况,天热的时候,提醒他们多喝水,注意防晒,天冷的时候,提醒他们注意保暖,陪着他们一起看书、听故事、跳舞、做运动,让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喜欢与他人交往。
        2.教育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幼儿懂得了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3.教育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教育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去感受、去思考,理解对方,宽容对方,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当幼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就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能避免很多矛盾和冲突。
        4.成人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榜样。
        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榜样,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轻声细语地和人交流,不乱发脾气,孝敬父母、对他人有爱心等。有人说:从幼儿的身上能看到老师的影子,就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将榜样的力量发挥出来。
        5.让幼儿体验群体性活动,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体会交往的乐趣的乐趣。
        群体生活可以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感受,和不同群体的人交往,感受不同群体的氛围,可以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也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乐趣。比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带幼儿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一切适合幼儿参加的群体活动,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培养,家园要双管齐下,让幼儿养成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从小事起,对孩子严格要求,让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