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以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其次阐述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对策,最后总结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
1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工作人员绿化认知不全
目前,有些工作人员没有理解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工作的含义,仅仅是将种植绿色植物的目的和功能做为城市绿化工作的一项任务,只是盲目地增加市政道路上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导致绿色只是成为了单纯的道路展示物。因此,在选择绿色植物的时候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层面,因为,绿色植物品种繁多,规格混杂,如果选取的植物出现存活率较低的情况,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绿色植物的选取不在于价格,并不是价格越低,绿色植物的绿化效果就越差,价格越高,绿色植物的绿化效果就会越好。在选择绿色植物时应该充分结合土壤的酸碱度、肥沃度等,选取合适的绿色植物,严格落实检疫工作,充分发挥市政道路绿化的作用[1]。
1.2忽视了施工方案
在市政道路绿化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不断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分析,市政道路绿化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施工方案是市政道路绿化工作开展的灵魂,在道路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工程建设因素有很多,为了全面掌控市政道路绿化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在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施工方案中严格分析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等多种因素对市政养护工作的影响。在市政道路绿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图纸进行工作。如果在实际市政道路绿化开展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那么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为了加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质量,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对当地的风土文化以及人情特色进行了解,从根本上提升绿化的档次,为以后的施工养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1.3不完善道路绿化养护管理
道路施工问题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市政道路绿化养护的重要因素,在之前设计市政道路绿化施工方案时就忽视了后期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会对后期绿化养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有前期市政道路绿化养护的铺垫,后期就很难开展市政道路绿化养护工作,这样会在直接影响市政道路的美观性。而且在道路绿化养护工作中由于道路管理单位和政府部门忽视了市政道路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市政道路绿化养护工作没有进行合理地资金分配。没有资金来源,养护工作就很难进行,因此,降低了绿化工程成效,影响城市的美观性[2]。
2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对策
2.1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是绿化项目本质,而且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度。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园林绿化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确分析认识园林工作的内涵。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作在市政道路养护工作中的作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污染现象,保护土壤环境,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2.2明确施工设计方案
在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开展之前,规划部门需要全面了解施工场地的施工情况,这样才能结合实际施工现场设计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方案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有效表达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特色。保障施工场地的平整性,为了保证建筑基底施工项目可以如期、如质的完成,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前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避免影响实际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作业。如图一所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流程图。
图一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流程图
2.3提升养护力度
进一步规范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工作和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市政道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工作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园林养护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下列4点:①灌溉:适量的对植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提升移植花草树木的存活率,对于水分要求比较高的植物,可以选择在中午进行灌溉。②除草:除草有利于植物吸收土壤中营养水分,人工除草可以减少化学除草剂对植物带来的伤害,要及时把杂草运输出去。③松土:松土有利于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一般在高温天气下要控制在15天松土一次;④施肥:通常可以在植物休眠期施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按照生长周期进行施肥,例如花草可以在花前、花后进行施肥。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程度,因此,通过分析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工作的内容,找出市政道路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正确认识绿化、不够重视施工方案以及道路绿化养护管理不完善,最后制定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岳晖.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3461.
[2]宋婷.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养护施工与管理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