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海南分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311
摘要: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街区模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城市的马路采用“窄马路、密路网”的设计形式,此种形式尽管在一定时期可以满足城市内部交通需要,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却出现了大规模的拥堵问题,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本文就此展开阐述,结合当前城市街区模式,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赋予街区空间新的活力。
关键词:窄路密网;宽路疏网;街区模式;城市拥堵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当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最为典型,阻碍城市正常的生产运输活动开展。部分城市为了改善传统设计模式不足,盲目拓宽道路,但最终结果不仅没有改善交通拥堵问题,反而为城市道路运行带来了更大的通行负担。马路过宽会导致道路空间尺度过大,街道的功能逐步单一化,丧失了街道周边的商业活力。故此,应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和需要,逐步改善现行的街区模式不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一、“宽马路、疏路网”模式分析
(一)“宽马路、疏路网”模式的实行原因
导致“宽马路、疏路网”模式产生的原因多样,共有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国力限制,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资金和资源,便于统一管理,开始推行计划经济模式,将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合并设置在一起[1]。由于当时的土地资源充足,建设大型的院落和厂房成为首要选择,但是不同单位性质和级别不同,导致内部支路同外界之间无法形成相互联通的整体,外部干路逐渐成为各大院落之间联系的纽带。(2)大规模的封闭小区建设。住宅商品化后,城市中很多住宅小区的建设均实行封闭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和居住品质的要求,将小区和城市空间隔离开,通过有限出入口和围墙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但还是,盲目的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会导致街区快速复制,为了满足街区居民出行需要,宽马路则成为了首要选择,促进了“宽马路、大路网”道路模式的应用[2]。(3)过分追求形象工程。很多城市为了提升整体形象,塑造更加气派、繁华的形象,大规模建设超出城市尺度的马路,致使很多尺度最佳的道路画蛇添足,增加机动车道,加剧了大尺度马路出现。(4)建筑建设规范缺乏足够重视。结合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相关规定来看,城市道路宽度最大为55m,但是很多近些年城市新建设的道路宽度超过了55m,如包头市的阿尔丁大街,宽度甚至达到了80m。还有很多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过分关注城市主路和干道建设,很少关注支路建设,忽视了支路联通城市的重要作用[3]。
(二)“宽马路、大路网”模式的缺陷
“宽马路、大路网”模式在长期实行中,在某些特定时期确实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的飞快进步和发展,此种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具体包括:(1)实行“宽马路、大路网”模式,城市交通微循环缺失,城市的道路被很多大规模的街区截断,缺少支路联通城市各部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交通压力。主干道承受了城市全部交通出行压力,应该承担循环功能的支路应用功能却并未得到充分发挥[4]。(2)步行绕行距离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拥堵可能性。当前我国很多道路规划设计中,宽马路存在过街地道和过街天桥数量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主干道间距大、宽度大,行人需要步行绕行的距离过大,行走更远距离才可以达到目的地。步行无法到达,则需要依赖汽车出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在每日的高峰时期容易出现道路拥堵现象[5]。(3)道路通行量下降。大规模建设宽马路,道路交叉口尺度较大,需要更多的红绿灯来引导交通流向,不可避免的增加等待时间。大尺度交叉口,读秒过路口的车辆通行时间变长,另一个方向通行量会大幅度下降,造成交通资源浪费,高峰时间段容易发生拥堵。(4)中国式过马路。此种现象较为常见,多出现在大尺度马路上,行人需要过街但是通行距离过长,信号灯变换周期长,导致行人等待时间变长。信号灯由于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信号灯时间内行人无法正常穿过马路,进而形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即凑齐一堆人就会过马路,不顾信号灯的引导[6]。此种现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会出现行人匆忙闯红绿灯行为,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5)公共交通重复率过高。“宽马路、大路网”模式实施下,城市内部的支路功能发挥不充分,数量有限,公共交通到达能力较弱,公共交通难以进入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区,即便线路再多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更长的路才能到达公交站点。另外,公交线路通常是在干道与次干道上分布,致使公交线路容易出现路段重复的现象,资源浪费。
二、“宽马路、密路网”模式分析
(一)“宽马路、密路网”模式的实行
“宽马路、密路网”模式的实行,有助于各个社区联系更为密切,以方形街区为基本单位,形成网格型城市布局。此种模式最初诞生于1733年的美国萨瓦纳城,但是受到当时技术限制,城市路网为网格型模式,密度较高,道路窄、等级划分不明显,街坊边长在80m到120m范围内,而此种模式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大范围推广应用[7]。
(二)“宽马路、密路网”模式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很多新兴城市充分契合城市特色,戏曲萨瓦纳模式的经验教训,在TOD理念指导下,坚持高密度道路网格,提出了“宽马路、密路网”的规划方案。保留城市现有的路网,内部街道网络实行新的网格式街区路网,尺寸规格为220m×140m,此种模式可以满足城市多元化发展需求,创设适宜的街道场景,提升街道整体活力[8]。
“宽马路、密路网”模式在我国道路规划建设中应用,路网密度较高,行人和车辆可以结合出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出行路径,规避不同地点车辆过分集中在主干道上。
“宽马路、密路网”模式的规划建设,道路宽度窄,并没有明显严格等级限制,道路之间的连接可以增加路径选择多样性,道路承载力随之增加。结合道路网要求建立双向差异性路网,大大提升不同交通方向承载力[9]。相较于传统道路而言,新建街道的宽度更小,行人过街时间和等待时间随之减小。街道两侧的退线不需要过大,促使街道两侧建筑物之间距离更近,强化街道连续性。由于街区功能布局广泛,街区空间尺度较小,出行距离缩短,实现不同土地功能混合,为居民出行提供支持,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路网密集可以将建筑和街道更加紧密的联通,土地价值逐步升值,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城市街区改造的有效措施
(一)新区建设
(1)避免采用大体量、大尺度方式。在新区道路建设中,应规避大体量、大尺度方式,规划尺度不超过200m。道路布局结构方面,适当的提升路网密度,但并非是盲目大尺度建设。在主干道规划方面,由于次干道和支路之间的等级差别,相互连接可以提升道路的可达性,缩短人们的出行距离。支路路网可以实行单向通行模式,较之传统的出行方式可以大大缓解道路出行压力。如果干道通行压力过大,实行单向二分路很有必要,可以改善传统道路规划模式的不足,缓解道路的通行压力。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城市整体布局,大力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有助于提升道路的可达性,将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作区联通,尽可能减少居民步行距离,充分发挥支路功能。
(3)适当调整规范要求。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可以适当的调整规范要求,增加城市道路密度,提升道路面积所占比例,并通过建筑退线距离的重新设定,加强街区空间活力,对于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10]。
(4)推行功能混合住宅区。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实现不同建筑类型混合,在同一个街区内集中将居住、商业和医疗等不同功能布设,形成更具活力的街区。
(二)旧区建设
(1)道路功能优化完善。如果是旧城区建设改造,应加深道路功能认知和理解,选择合适的方式合理划分道路功能,优化道路功能。对于尺度较大的道路,划分公共交通、私人汽车、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为行人出行提供便利。尺度较大的街道,适当的增设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为行人出行提供便利,避免“中国式”出行方式出现。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行人出行安全,在过街区域和交叉口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道路交叉口可以适当的缩短转弯半径,或是通过缩小交叉路口、设置速度瓶颈方式降低机动车路面行车速度,最大程度上规避安全事故出现。未来城市不断发展,道路也需要契合城市整体布局规划,持续优化道路功能,减少道路出行压力同时,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2)建设大体量的街区。很多城市的支路功能发挥不充分,不仅加剧干道和次干道的通行压力,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为了改善此类问题,可以建设大体量街区,适当的向公共交通和步行道路开放,实现城市内部支路联通。
(3)强化公共空间开放性。在隔断公共空间之间设立相互联系的道路,提升公共空间开放性,摒弃传统相互隔离模式,各个公共空间相互沟通联系,缩短人们出行距离,更加便捷。同时,此种方式可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赋予街道新的活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发展,大量城市开始推行新得规划,实行“窄马路、密路网”模式,可以改善传统道路规划建设模式不足,创新设计思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璇,谭洪波,吴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9,39(12):37-39+44.
[2]贾长青,蔡永坤,杜臣.浅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有关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11):227-228.
[3]方彬,葛幼松.街区制发展历程中的街区形态演变与街区适宜尺度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34-40.
[4]钱辰丽,马俊威,江泓,高源.水乡特色突出的高强度城市地段街区模式探索——以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9,35(21):30-37.
[5]陈洁,吴昕馨,黄天宝,彭小飞.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常见问题与措施建议[J].中国水利,2019,11(20):42-44+38.
[6]徐苏宁,刘羿伯,李国杰,刘妍.城市社会变迁条件下的中国街区模式演进及变革动因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0):37-47.
[7]潘鑫晨,马洪敏.基于复合化模式的天津三马路旧街区适应性更新设计[J].工业建筑,2019,49(10):60-64+79.
[8]葛思坤.历史街区“微改造”模式的发生机制研究——以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为例[J].探求,2019,23(05):59-66.
[9]张雪丹,王新慧,李利珍.“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道路交通组织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1(09):148-149.
[10]黄小灵,黄一如.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研究——以广西贺州市西约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04):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