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陈晓燕
[导读] 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让语文教学的形式和要求有了巨大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寻求策略,让整本书阅读有计划、有效率地推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市镇海中学  陈晓燕 

【摘要】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让语文教学的形式和要求有了巨大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寻求策略,让整本书阅读有计划、有效率地推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宏观把握,明确阅读目标定位。开设导读课,激发学生主动性。在整体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协助阅读推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分享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目标定位   导读课   主导   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中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必修阶段安排18课时,1学分.在学习内容上,学生需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以此构建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这表明了整本书阅读区别于以往推荐阅读的硬性要求。而新课标中18 个任务群并非割裂独立,而是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比如“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可以从“整本书阅读”出发。如何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让语文教学的形式和要求有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高中语文老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宏观把握,明确阅读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
        基于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探寻,我们首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能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史记》为例: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史记》作为传记文学,其文体特征为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在阅读指导中,既要明确其作为史书的“实录”特点,又要明确其具有可读性的文学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史记》设计的人物形象丰富,能让学生有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秉承选择性、多元性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史学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剖析理解《史记》,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入手,落实阅读指导,这样才能让整本书阅读更显其魅力。
       二、开设导读课,激发学生主动性
       整本书阅读中的“阅读”是教师引领下学生的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有阅读的兴趣、信心,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策略将阅读任务化为学生主动自发的行为。学生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学生主动性的阅读,可以在阅读世界里发挥更强的探索能力,收获更多,教师应该在整体书阅读开展前开设有效合理的导读课,唤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例如,一些经典作品有的被拍成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感染力强,直观而动人。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开启前精心选择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名著影片片段,给学生播放,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阅读原著,从作品中寻求答案。再例如将时下比较火爆的文化类或娱乐类节目引进课堂,比如《朗读者》。《朗读者》中的朗读嘉宾读的文本往往是某本书里的节选,但这些节选有时足以吸引学生去读整本书。比如年轻演员王源朗读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节选,其中“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的执着与勇气十分振奋人心,学生看了后大受触动,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有了更浓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借用作品影响、作品评价等图书介绍,用大影响、高评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让他们更主动持久地去读去思。
       三.教师主导,协助阅读推进
       尽管新课程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依然要起主导作用.《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据此,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对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要将教学成果凝结成经验,需要继续进行活动,让学生总结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整合自身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层次情况、参考评论性著作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更具体的阅读任务。比如《水浒传》可以设计就内容而言的“为你最欣赏的人物立传”的任务,整合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涉及事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人物的评价。又比如《小王子》可围绕书中一个核心概念“驯养”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得出一段关于“驯养”的理解,而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阅读成果。
        教师对整个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细致全面。由信息筛选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再到鉴赏语段、创造表达到最后的研究性学习,这个过程也涉及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学生自读部分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引领,帮助学生走向思维纵深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自由在高处》的阅读,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学生开始可能会觉得非常散乱,但教师以“自由”这个话题为主线,串起不同层次的自由形态,引领学生对自由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阅读活动不断深入推进。
        四.学生主体,分享方式多样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记笔记、总结心得和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提出专题目标、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与答疑。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大胆放手地让学生积极“表现”,让学生表达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真知灼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尽力让分享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分享方式中感受到思维的碰撞,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分享的内容可以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再现整本书中的情节或体系;摘抄书籍中精彩的富含哲理的语句;针对老师的阅读任务,小组合作呈现观点;也可以结合文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撰写读后感。分享方式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中的对话式或讨论式,也可在书写作业后进行全员跟帖点评,可以通过bbs 线上交流。还可以形成专题研究小论文、整本书改编戏剧、为整本书画插图、跨媒体展览等等。
        整本书阅读教学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策略,让整本书阅读更能有效地推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以成熟阅读者的姿态走向未来的生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