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的科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冉 倩
[导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文化强国战略的重任,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强国战略;科学探索
        1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由此开始,文化建设打开新的篇章,文化迅速发展,开始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习总书记提出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繁荣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一个拥有强盛文化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也必然强盛。文化强国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当前增强中国实力的重要战略。
        2 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的科学探索
        2.1 将文化强国战略融入思政教材
        党在报告会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持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及主动权。由于意识形态教育属于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我国发展中的灵魂,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各项理论,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基本内容有着难以替代的推动意义。将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通俗的语言融入思政教材体系之中,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并且符合学科发展以及知识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理论创新深入发展。
        例如: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习4个全面内容,将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学生在心中竖起鲜明的旗帜,有效应用,科学发展观念,开展渗透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搜寻资料讲各类小故事,既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也能够使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良好的架构。
        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传承,文化属于内涵十分丰富的词汇,是当前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涵。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会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有效渗透价值的能力,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将文化强国战略融入思政教材编写之中,加强学生文化教育,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活力以及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也是一大优势。将理论创新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由于当前不同学科基本理论建构必须要经过科学完善的理论认证,所以理论成果逐步涌现,学校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将最新的精华部分融入思政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有效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但是教材设计与编写属于较为独立的领域,通常会集中大量的专家以及学者通过层层论证以及严格筛选才能够完成,工作量较大。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创新,也加剧了思政教材编写的实效性以及艰难性。所以对于非思政教材来讲,编写以及修订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文化强国战略能够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着眼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要体现出理论深度以及实践意义,密切联系文化强国战略。
        以文化强国融入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将文化强国战略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每一位大学生在活动和学习中了解文化强国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高效性。

文化强国战略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相互统一、相互协调,所以在融入课堂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大学思政教育课堂中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一步。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积极转变内在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并且通过互动和交流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有效把握。教师也可以稳抓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互动过程,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文化强国战略。
        2.2 创新教育方式,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渗透思想中
        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转变对于教学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根据当前大学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师要学会运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来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符合当代大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策略,让大学生的思政学习观念得到有效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所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文化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思想,从而真正达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
        高校通过开展文化强国战略,让大学生学会接触社会群体,并且利用媒体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完善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由于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接触较为频繁,网络也成为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改善网络内容,净化网络环境,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够有所完善和提升。
        2.3 提高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的专业性
        根据当前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当中的差异性进行调查分析,部分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当中对于理论教学过于注重,忽视了实践性的引导,很多思想政治课程受到学生的排斥和厌倦,很多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程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高。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学习观念,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应性原则,根据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反馈,进行客户的反思和探索,寻找自身在教学中的各项问题。
        在多元化的时代中,高校思政教师要做到以德服人,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如果教师利用阅读形式来进行讲解,很难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为了有效满足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就要抓住事物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思维完善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当中站稳脚跟。
        2.4 提高思政教师教学的政治素养
        高校思政教师在理论教学当中,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课程把握能力,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教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建设可靠的接班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浪潮中,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奋斗目标、教师也要跟随我国改革方向和社会当中的文化动向来进行教学创新。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思想不够成熟,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在思想建设过程当中做好引领工作。
        3 结束语
        总之,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注意的一个明显的信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切实深入实施,迫切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接受力的群体。可以说,高校的思政教育肩负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前线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核心。通过高校的文化强国战略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也是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宏伟.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方向的研究[J].学术探索,2017(2).
        [2]何东平.十八大彰显理论创新与实践特色[N].光明日报,2018-12-12(13).
        [3]范印哲.大学教材设计模式的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