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1杨玲 2黎茸 2苗玮 2吴疆
[导读] 目的分析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分析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就诊的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真菌治疗,根据出院临床诊断,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抗真菌疗效、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数量。结果治疗有效组12例,无效组38例。治疗有效组抗真菌有效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影响转归的因素有抗真菌疗效、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数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提升预后性。
        【关键词】肝衰竭;真菌感染;影响因素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肝脏功能损伤,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出现肝脏合成、代谢及解毒等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将并发真菌感染,导致病情恶化[1]。为此选取我院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转归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8年9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就诊的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2.31±1.3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乏力、虚弱、黄疸进行性加重等临床表现,经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总胆红素等检验,确诊为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对肝衰竭的诊断标准,符合《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3]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记录临床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并发症等。根据真菌感染情况,分别给予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记录使用抗生素时间、激素使用时间、体内白细胞、肝功能等指标。记录给予抗生素后,真菌感染控制情况、并发症等。取治疗前、治疗中及出院前静脉血,进行真菌学检查。
1.3疗效标准
        (1)通过出院临床诊断,判断标准:治愈(典型症状消失,真菌培养阴性),有效(典型症状明显改善,真菌培养阴性),无效(典型症状未消失,甚至加剧,真菌培养阳性)。治疗有效例数=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2)Child-Pugh分级标准:共有5个指标,无、中、重分别积1、2、3分,总分为15分,得分与肝脏储备功能呈反比。

A级5~6分,B级7~9分,C级≥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院临床诊断,治疗有效组12例,无效组38例。有效组抗真菌有效10例,失败2例,有效率为83.33%;无效组抗真菌有效22例,失败16例,有效率为57.89%,χ2=15.593,P=0.001。有效组抗真菌有效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5级;无效组A级0例,B级13例,C级25例,χ2=30.425,P=0.001。治疗有效组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并发症数量为1有4例,数量为2有6例,数量为3有1例,数量为4有1例;无效组并发症数量为1有6例,数量为2有10例,数量为3有12例,数量为4有10例,χ2=36.475,P=0.001。有效组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力下降,吞噬细胞系统遭到破坏,体液免疫紊乱,体内白细胞数量减少,真菌感染风险较高,预后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低下。为此,本文选取40例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转后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组12例,无效组38例。有效组抗真菌有效率明显高于无效组;有效组Child-Pugh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无效组;有效组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抗真菌疗效、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都是影响转归的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控制好影响因素,提升转后效果。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提升抗真菌疗效,从而提升预后效果。Child-Pugh分级情况越优,说明肝功能越好,感染可能性较低。另外,并发症数量越多,说明肝衰竭程度越严重,真菌感染越高。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与肝功能具有紧密联系,应加大对肝脏保护力度,提升肝功能,才能有效预防感染,提升生存率。
        综上所述,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影响转归的因素有抗真菌疗效、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数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提升预后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娥,周伟,孙慧,等.肝衰竭患者转归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7):53-56.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 37(1):1-9.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J].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046(011):960-9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