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合力,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有时超过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效,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解决好家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 作用 ;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奠基人。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远超过社会和学校的影响。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哪些影响?家庭教育中应解决好哪些问题呢?
一、家庭教育具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条件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聂荣臻元帅说过:“从全社会的各个环节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人。从儿童学吃饭、学走路、学说话、学做事等基本生存活动起,父母就担负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家庭成员都将自觉不自觉在施加影响或进行习惯的教育。卓有成效的人,大都早年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必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具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间和空间。中小学生在家活动时间多,特别是“减负”后,在家活动时间相对又增加,就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家庭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家庭周边环境都将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学校教育不具备的,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和发挥这些时间和空间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是个性的反应。学校班级授课的最大弱点是脱离生产劳动,不能因材施教,重视结论,忽视过程,学生只有动口、没有动手,只有记意、没有实验,只有教师灌、没有学生悟。那种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考试标准,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于培养特长、发展个性,而家庭教育“一对一”的教育,便于因材施教,学生良好习惯能充分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延伸和补充。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
但学生受学校时间、空间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制约,对这一重点的突出显得不力,尤其是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不够。家庭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校学的书本理论回到家中通过实践得到巩固和深化,形成能力。
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奠基教育,家庭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使人才的成才渠道显多重性和多层次性。
二、家庭教育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校可应通过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印发宣传资料,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家长讲清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怎样去培养优秀人才的道理。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家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树立家庭管理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的家庭育人观。增强育德、育才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第二,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当代中小学生的家长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懂一些科学知识,但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管教水平及家长的思想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因此,家长学校要把家长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重要内容,并改进授课的方法,可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开展素质教育专题讨论,请家长观摩教师的教育研究课和参加展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班队活动,观看学生的文艺演出、讲演比赛、辩论会、书画展、小制作展等,让家长撰写家庭教育心得,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从而让家长受启发。改变只溺爱和单纯的智力教育,忽视情商和性格教育的不良现象。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做人同时,培养孩子动脑、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家教咨询室,经常给家长解难答疑,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能力。
第三,帮助家庭创设育人环境。根据学生家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各自的素质和家庭条件的差异,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学校要帮助家长给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是帮助家长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氛围。通过家访、校访、书信、电话和召开“家长、学生平等对话座谈会”等不断调解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克服和纠正家长对子女时时照顾、处处管制的不良现象,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在家庭能充分开发。二是帮助家长给学生创造能进行实践的条件,如提供种养植基地,或提供做工,经营的机会或提供上网编程的基本设施等等。
第四,指导家庭实施素质新教育。学生在家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学校要给予指导。
一是节假日学生回家学校要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并提出要求;二是要督促检查,可印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册》;三是学校可派出有经验的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对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如怎样给学生创设问题和情境,如何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品格。
第五,构建家庭教育的激励机制。一是定期总结,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作有成效的家庭给予表彰,总结介绍其经验;二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检测,可写实践总结、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搞小制作、创意书画、自办小报、 自编文艺节目等去反映学生能力并记入成绩,通知家长。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农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 张雅慧. 教育探索. 2018(01)
[2]让教育文明和专业起来[J]. 刘庆昌.??教育发展研究.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