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培育更加重视,阅读不只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是学生自身成绩提升的重要基础,可以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经调查显示,现阶段很多小学老师对于学生具有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育并不是很重视,也未实行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致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未有显著的提升,立足于此,本篇文章就现阶段小学生自身课外阅读能力在培育期间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随之给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小学生年龄的特征决定了其社会经验的缺少,以及对阅读方式和技巧欠缺。再加上阅读期间存在很多的生词与生句,理解和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进而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老师应该认清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的主要地位,培育学生合理的课外阅读方式可以拓展学生具备的词汇量,锻炼学生自身的阅读技巧和速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起学生阅读动机,培育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唯有让学形成阅读的内在动力,才可以做好开发心智,积极的去认知和探究,进而在认知与探究中,培育其学习的耐久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对一些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而言,老师需要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动机,让其在脑海中把阅读和兴趣相联系。怎样激起学生对于可课外阅读的兴趣呢?老师通常运用惟妙惟肖的语言为学生讲述课文内容,这样来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运用一些故事当中精彩的瞬间来设计悬念,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然而老师在教学期间需要重视这几点:首先,根据学生年级段来推荐阅读书籍。根据调查可知,由于学生在年纪、学段、性别以及心理上存在的不同,其自身的阅读兴趣也会不同,通常来说:小学的低段是将童话、寓言以及神话这些作为主要方向,但是高段的学生在除了故事之外,还可能对传记和惊险小说类的书籍感兴趣,也能够说是进入到了文学时期。女生通常偏爱一些包含故事情节的书籍,然而男生则会对史地和体育方面的书籍较为感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喜好展开了解,如此给学生推荐书籍时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开展各个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想要获取知识,还想要得到明显收获,可以获得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夸奖,进而满足自身的荣誉感。对于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老师应该创办读书心得的讨论会、朗读比赛以及讲故事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假如可以让低段学生参与到高段的读书活动中,不仅低段学生可以在阅读期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高段学生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例如,老师在为高年级学生创办一个“阅读好书”作为主题的朗诵比赛,同时让中年级的学生来观看比赛的全过程,参加比赛的学生讲的口如悬河,观众也听的兴致勃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因此多创办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更具信心和热情;最后,借助课堂教学来渗入课外阅读的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要主动给学生讲述一些著名的作家以及其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来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三国的产生到对峙再到衰败的整个过程,详细的讲解诸葛亮、周瑜些历史人物具有的特征。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始阅读《三国演义》,在课余时间讨论起三国的趣事,班里出现了一股“三国热”。依据于此,跟随课本的内容进行转换,学生可以了解到老舍和鲁迅等著名的作家,还在《红岩》中认识到很多的革命烈士,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对于托尔斯泰所写的《战争与和平》进行阅读。
二、强化阅读引导,重视实践教学
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感兴趣之后,就务必要注重学生阅读具有的有效性。首先,指引学生合理的处理课内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学生普遍有这两种情况:1.部分学生只重视课堂上的学习,课余时间并没有看书或是很少看书。2.全然沉迷到课外书籍的阅读中,不注重课堂上的学习。这些现象都是不正确的。课堂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场地,课堂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前提,课外阅读同时也是课外阅读的延伸,应该用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比如在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之后,就能够引导学生去阅读《格林童话》,在学习《景阳冈》之后,就能够引导学生去阅读《水浒传》。总而言之,要调节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其次,指引学生展开选择性阅读,让其多读好书。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种类繁多,内容存在差异。一部分书籍会危害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因此学生在阅读期间,应该告知其要选择性进行阅读,不只是要多读书,更要做到的读好书。再次,要求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开展阅读。唯有运用一定的时间展开课外阅读,才能催化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阅读习惯的形成,才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感受到阅读具有的乐趣。知名的文学诗人郁达夫在年轻时就可以在读书室进行长达5个小时的阅读,这对其未来的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作用。最后,老师的指引中心要一致,方式要多变。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因此老师应该将工作的中心放到对学生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指导上,且对于所有的学生要做到一致。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时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指引方式要随机应变。能够采取特殊指导,也能够进行集体指导,还能够开展讨论会,谈一谈自己对于书籍内容的看法和体会。
三、创造相关条件,推动学生阅读
学习需要和书香作伴,老师和学生需要和经典为伍。老师务必要利用好学校中的广播、班会以及文化长廊这些形式,创设出一片阅读的书香氛围。优质的阅读环境,浓郁的阅读气氛,可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常推动课外阅读的方式有这几种:首先,生生共读。同学作为学习中的良好伙伴,借助一同读书,在建立浓郁读书气氛的前提下,还能够进行相互切磋,分享自己独有的见解,获得别样的阅读感受。其次,师生共读。老师应该发挥好带头的作用,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争做一个热爱阅读的学习者。针对书中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在分享阅读感悟的同时,还可以交流阅读的方式;指引学生最好读书笔记;给学生推荐自己阅读的优质文章,一同感受阅读所带来的欢乐。在一同阅读期间,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感受,共同成长,使学生体会到老师是其学习中的良师益友。最后,亲子共读。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言语行为会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学生。老师应该极易的倡导亲子共读,家长也应该做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做好学生阅读的指路人。
结束语:总之,如今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老师要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具有的意义,在教学期间,应该激起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合理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关玲.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89-90.
[2]苗秀.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92.
[3]赖正平.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J].江西教育,2019(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