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老旧居住区更新改造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10期   作者:付逸
[导读] 在城市发展、扩张过程中,部分老旧居住区面临居住条件恶化、经济落后、原住人口流失等困境
         摘要:在城市发展、扩张过程中,部分老旧居住区面临居住条件恶化、经济落后、原住人口流失等困境。老旧住区保留着城市的记忆,居住于其中的原住民众多,有相当的更新利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正从传统的增量空间扩张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型,如何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城市空间品质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城市有机发展,是重要的时代命题。山地老旧住区具有特性鲜明性和布局广泛性的特征,本文旨在针对山地老旧住区的小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方法的探讨,达到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的目的。

         关键词:旧城;山地;居住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城市的急剧扩张带来的城镇化经济,虽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诸多“城市病”随之产生,加速刺激人们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城市的急剧扩张带来的城镇化经济,虽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诸多“城市病”随之产生,加速刺激人们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
中心城区大量的老旧居住区是城市发展中存量用地中的主角,以往大规模拆除式的旧城改造已不再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由于城市发展过快,规划建设及管理不够完善,所建造的居住社区普遍呈现出种种问题。建于20 世纪80-90年代左右的老旧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年久失修、交通组织不畅、小区环境差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居住区生活的公共空间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往往无法完全遵循如教科书所阐释和强调的那些原则、规律或常理,而常常会出人意料、出其不意。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而更应当把它们的“不合常理”甚至令人惊讶,理解为某种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合理建造的逻辑结果。[1]老旧社区是山城文化多元化的体现载体,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利用老旧居住区既有优势,保留老旧居住区的空间特色、场所记忆,进一步改善老旧居住区的品质,为下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及可持续发展成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重点。
         在另一方面,近些年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所受到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在过去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中城市大都走过了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程,大规模突飞猛进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的快速涌入和集聚,城市的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并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比起气派的广场、宽阔的道路、林立的摩天楼和闪烁的霓虹灯,人们越来越在意和关注的,是与其生活日常更直接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品质,更加向往住区的归属感,追求社区生活的丰富与闲适,希望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承载人文记忆、方便日常生活、激发地区活力、促进经济繁荣。这一趋向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城市属性的回归”,更具体地说,是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本文研究老旧社区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站在人的角度,围绕人的活动展开,对小型公共空间的研究即是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最直接的空间研究。
二、相关研究
         美国著名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发表于1961年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便对城市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雅各布斯最为关注的,不是城市里那些显赫堂皇的标志性广场或建筑,而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最直接关联的“小型公共空间”。雅各布斯认为,这才是城市里真正重要的公共空间。

[2]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Jan Gehl)在1971年出版的著作《交往与空间》中也指出:居民生活在城市空间当中,需要互相交流,如何创造适宜的交流空间,这对提升城市活力意义重大。著作从知觉、距离、尺度感、慢速交通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设计经验,这些经验灵活的应用于小型公共空间的打造将能创造更多的城市活力空间。[3]
在政策上,2017 年3 月,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城市双修”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成为新时期我国解决城市问题、转型发展的重要行动。
另一方面,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报告聚焦民生,国家出台相关民生政策,其中包括着眼解决群众居住基本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三、研究对象
         山地老旧居住区小型空间可从空间类型和功能性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
         山地老旧居住区存在着一些独特要素造就了充满特色的空间,如山地步道、架空入户的天桥、层层叠叠的平台、围墙和堡坎、大树等。根据空间形态大小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其中点状空间包括:沿街节点空间、树下空间、住宅入户空间及其他零星消极空间;线状空间包括:山地步道空间、平地建筑之间穿越的巷道空间、挡墙/围墙旁的步行空间、入户天桥的桥上空间;面状空间包括:山地分台形成的平台空间;住宅底层的院坝空间;入户天桥的桥下空间。
根据小型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又可以分为交通空间、绿化空间、休憩空间、商业服务空间、康体健身空间以及儿童活动空间等。根据研究对象的维度定义和评价要素,我们认为山地居住区小型公共空间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①因为山地地形的原因,公共空间的上下交通联系出现割裂,交通可达性差或缺失。
②山地居住区存在多入口的特点,公共空间的导向性不佳。
③山地住区由于高差遮挡,只能种植喜阴植物,视觉效果并不佳;过多的无用绿化空间反而降低了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④地形产生的边角消极空间长期无法利用。
⑤公共空间缺乏明确的功能规划,造成利用率低下而失活。
⑥公共空间的服务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
四、改造方法探讨
         在老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的设计中,应当规划、节点、专项三个维度提出更新策略。
规划方面,划分出重点改造范围,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入到更出成效、更办实事的子项中。梳理并规划梳理并规划外来人员流线和居住人员流线,甚至提出业态功能(植入与改造)建议,如设置增加社区配套点位,重新分配公共资源,考虑新业态植入,保持社区更新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节点方面进行设计,从建筑立面、基面整治、景观设施等方面,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节点的改造方案。
专项方面,对于节点设计没有覆盖到,又具有典型性的改造对象,设置独立专项,以导则形式指导改造工作。专项可以包括:栏杆围挡、座椅树池、标识标牌、市政设施(含宣传栏、景观灯具、环卫设施、空调位等)、门头设计、电线杆、社区绿化(硬化或者回绿)等等。

五、结语
         不论城市更新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怎样,其根本目标都是持续不断地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因此它真正指向的就不仅仅是城市和建筑形态的更新,而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优化与提升。
本文对山地老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方法探讨,并不是纯理论向的探索性研究,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这类研究更注重对实践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在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希望在实践工作中,结合典型实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对典型山地类型老旧居住区更新改造方法上能够精准、直观、明确,具有较强的落地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褚冬竹.无理重庆[J].住区,2017(002)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2005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