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综合规划衔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10期   作者:郭江培、阮丽丽、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是治理我国城镇水务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理念是城市水的综合管理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治理我国城镇水务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理念是城市水的综合管理,通过统筹建筑小区、绿地、广场、道路、城市河湖水系的规划建设,结合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实现从单一性管渠排水模式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全过程模式转变。自2015年两批共30个试点城市开展建设以来,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当前已向系统化全域纵深推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衔接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中。南宁市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探索与实践。
         1“海绵城市”理论内涵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如:大量的雨并不是落在河道里,所以防洪没有必要仅仅死守河道;主要污染源非水体本身,所以,水净化的解决之道也不在于水体本身。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2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2.1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意义与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体现了城市整体发展模式的“理念转变”,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系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涉水问题。国外与海绵城市概念相似的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等,但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这些又有所不同。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老城区问题导向和新建区目标导向的总体方向,老城区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内涝防治、黑臭水体整治、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等,新建区目标主要以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主。但是,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碎片化、简单化的问题,许多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普遍存在项目建设先于规划的情况,缺乏对城市海绵建设总体目标的管理和控制。为了统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属于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层次,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确定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2)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并提出建设指引;(3)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到管控单元;(4)明确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
         2.2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
         (1)保护优先。城市开发建设应优先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3)因地制宜。以城市水文气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城市本地条件,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4)统筹推进。长期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2.3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
         (1)识基底,摸清现状。通过对现状城市的降雨特征、地表特征、用地特征、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基础条件的分析,充分认识城市现状。(2)辨问题,明确重点。通过对现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问题分析,确定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需求明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3)定目标,控制宏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具体控制目标,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对总体目标进行宏观控制。(4)建格局,保障安全。在区域层次上,识别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基底及分布特征,构建区域海绵安全格局,保障区域自然海绵结构。(5)构系统,分级层次。根据城市水系布局,规划以流域管理为基本原则,第一层次构建流域海绵系统,在流域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子流域管理单元。流域及子流域的边界是在自然流域边界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用地分布及道路布局进行微调,子流域的划分充分衔接城市控规管理单元。
         3分析与建议
         3.1按照问题导向增强规划衔接性
         在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四类问题中,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水资源角度出发,当区域范围内水量减少、污染物增加的情况下,水环境容量和水质下降;当水环境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水生态无法维持。三者联系紧密,当任何一环出现轻微破坏时,都能通过其他两环的连带作用进行修复;但是当任何一环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彻底破坏水系统,危及所有生物的生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和流域综合规划应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的衔接。
         3.2按照不同的尺度增强规划涵盖度
         流域相对城市而言,其规划尺度更大,无论是城市还是流域,每寸土地都天然具有雨洪调节、节水、转输、雨污水净化功能,土地空间分配造成了生态过程分布的不平衡,合理规划水资源保护和涵养、雨洪滞蓄、水体净化、城市河道生物栖息地的修复和其他重要生态区域,构成了水的生态基础设施。因此无论是编制海绵城市规划还是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应首先研究流域和城市的尺度关系。对于小流域尺度,或流域划分的子单元都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内部范围,可拓展涵盖流域综合规划。海绵城市规划以城市河湖水系流域为空间布局核心,以小流域为单元,与城市地块、社区、街区尺度匹配,恢复流域完整性;科学安排渗滞蓄净用排和生态修复格局,合理布局各类措施和元素,实现多种功能的综合和协调。在系统化建设方面,从雨水落到地表形成径流的源头开始,到汇入河湖水系形成水流的空间动态过程中,全过程开展水的动态属性管理,全方位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流域属性治理,建设流域生态海绵城市。在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方面,规划内容在进一步拓展涵盖流域综合规划中生态需水保障、自然栖息地维护、河湖连通性维护与恢复、河湖生境形态多样性维护和修复、生境条件调控等内容。
         结语
         在城市规划体系内,不同层面的规划可实现不同作用,流域综合规划可统筹流域范围的河湖水系大脉络,制定保护和利用目标;海绵城市建设以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为目标,两者应密切衔接,相互指导、反馈,共同保障水系统的健康运作,实现城市整体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9-153.
         [2]赵钟楠,张越,袁勇,等.基于生态系统的河流管理进展及对流域综合规划的启示[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11):26-29.
         [3]王民浩,周晓平,焦梦,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以兆河流域为例[J].环境工程,2019,37(10):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