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凸显出来,其中“城市内海”问题最突出,特别是在雨季时,更容易出现内涝问题,而我国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对此,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就成为各大城市所关注的问题,于是“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对指导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
在学术方面,海绵城市一般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在下雨时可以发挥聚集、净化及渗透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地表给水最大限度,而且还能够通过补充水资源,来对水循环产生调节,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建系统。在相关的规定里,海绵城市就好比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将吸水、净水、渗水、防水及储水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建造海绵城市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城市建设需要将指导方针设置成为海绵理念,将城市排水系统的相关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将城市防洪防雨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可以回收利用雨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海绵城市还能够实现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及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对雨水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而且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在建设城市的时候,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更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
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2.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经验较为欠缺、自然规律认识不充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理念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的问题。①过于注重表面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里子”工程;②过于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③过于重视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了智慧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及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④对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使海绵城市建设出现偏差。
2.2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査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for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价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髙而且缺乏准确性。
2.3设备老、维护差、改造难
我国很多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中管道缺陷严重,同时,相关工作者缺乏对地下管线的保养维护,尤其对于一部分老城区来说,原本的给排水系统就十分陈旧,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后,管道缺乏基础性的维护,因此导致其本身很难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进行支撑,进而对地下网管的改造形成更大的困难。这也是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给排水实践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对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既有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加强对地下设施的建设布局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给排水设计中。
2.4海绵城市的建设民众参与度不高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仍然处于“摸石过河”的阶段,社会民众对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实际收益的认识不够清析,民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参与度不高,更有甚者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报以消极态度,使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工作难以进行,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不能得到广泛使用,导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难以向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转变。
3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化应对策略
3.1健全相关监管机制
政府不仅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导者。对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颁布相关法令、政策,并予以财政上的支持,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水利、交通、城建、气象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划分各部门之间的权益与责任,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机制,对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科学把控,将海绵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及排水防涝设施等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此外,还应当加强监管,不仅要做好相关设施的建设工作,还应当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防止出现广场变臭水沟、绿地变停车场等问题。
3.2注重海绵理念,合理应用于雨洪资源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旨在使城市的雨洪资源被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绵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方案设计,主要以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方针为核心建设原则。这样会建立起即具独立性,又具关联性的城市水文健康循环系统。其中,所说的渗是指绿色屋顶下的透水铺装;滞是指建设植草沟、下凹绿地;蓄是指建立雨水湿地即调蓄水池;净是指人工湿地即初期的雨弃流设施;用是指对雨水进行综合性利用;排是指专用的排水管网。相信通过上述六大顶层设计方针,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将雨洪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3.3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参与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多个单位或部门共同完成。对此,政府应当发挥推动作用,引导民众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给予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支持。首先,政府可以指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对积极的参与者予以奖励与支持;其次,还应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向民众宣传普及更多的海绵城市理念,提高民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可度,引导民众切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与支持者;最后,必要时可以引导民众将海绵城市建设实质化,如指导民众在房屋前后建设绿色阳台、雨水花园及屋顶菜园等,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民众支持及政府维护下共同推动发展。
3.4突出规划重点,满足城市需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复杂,并且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工作,对于城市的供水、排水,环保各方面都应当综合考量,建立有效的连接,对其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当前城市需求。相关工作者在进行系统建设时,一定要将城市资源保护和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总结起来,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果相关工作者想要改善供水不足的现状,就应当保证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协调城市资源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优化完善。树立先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政府部门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民众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并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建设后期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秦赛楠.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20):85-86.
[2]王帅,郝生跃.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动态评价[J/OL].工程管理学报:5-6.
[3]韩天雷.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工作[J].吉林地质,2019(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