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10期   作者:雷洁
[导读] 在对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保障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宜居

         摘要:在对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保障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宜居,从而在改善小区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空间。本文基于生态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态理念;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引言
         城市居住区的设计离不开生态理念的指导,生态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利用会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思路,并体现出居住区的宜居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关人员要不断加深对生态理念的研究和理解,掌握生态理念的原理和方法,加强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以切实改善居住区的整体生态效益。
1现代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
         对于现代住宅小区而言,为了做好规划工作需要全面了解住户的实际需求。对住宅小区建筑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全面展开市场调研工作,立足于市场需求变化等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确保规划方案的实用性。为了建设出高质量住宅,设计是关键,所以,要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如此,住宅小区建筑还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环境性,除了可以让住户向受到优质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体现现代化理念。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功能多样化。为了合理扩大交往空间,应该对住宅群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院落功能。在住宅布局方面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就是组团围合式,该种方式能够有效节省住宅的用地面积,也可以优化园林设计,对小区环境也可以改进,基础设施能够实现集中化,为住户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体现现代人本思想理念,应该设计邻里互动交流的空间,这样可以促进小区住户的情感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小区氛围。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从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除了要考虑地形、气候以及水文等诸多影响因素,还应该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尽可能提升住宅的舒适性,实现住宅建筑的最大化社会效益。
2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的必要性
         在对居住区进行生态设计与规划时,需要遵循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主题,严格贯彻生态理念设计出的居住区具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高效清洁的特点。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把握建设区间的各种资源状况,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各项资源。其中,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会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生态理念中的水资源保护理念是基于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的,城市水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乐观,设计人员必须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可以对污水进行处理和再次循环利用,用来浇花、冲厕所等。形成一个高校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思路。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外,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还要充分利用好光学资源,确保居住区采光条件良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太阳能照明系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后,在生态理念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还会做好对居住区垃圾的处理,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方式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生态理念下的居住区一般具有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能够指导居民合理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对于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要及时处理,尽可能将垃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生态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3.1人与自然环境
         在传统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人们对框架和道路系统越来越注重,但是对于周边环境的设计只是以美化、增色、点缀为主。在规划过程中,自然环境是生态居住区的核心,围绕生态理念,绿色组织系统作为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最终形成贴合自然、符合生态标准的居住区框架。在规划居住区的人行系统设计时,要对人们的生态要求和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期望进行全面考虑。

人行系统和车型系统进行比较时具有差异性,人行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居民提供便利,让人们在忙碌之余享受娱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另外还可把水系网络与绿化系统融合到一起。人行系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和链状绿化带结合在一起,也可在滨河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居民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自然风光和独特景观,让居民在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同时还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2居住区整体环境布置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的设计时,以生态理念的标准,首先需要对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布置进行全面的规划。在实际施工之前对工程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等能够对施工进度及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居住区的自然架构与人工架构进行综合、合理的规划,确保二者之间的平衡。以自然架构的角度而言,在设计之初需要对工程现场的地质、地形等情况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设计相适应的居住区类型。在人工架构方面,要对人工要素、外在环境资源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布置,以确保居住区外的环境功能区划合理、景观植被的美观以及居住区内外的交通线路方便合理为主要目的,设计出合理的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布置方案。
         3.3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功能混合用地布局的居住区是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组织模式,也反映了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低碳生态居住区的土地混合利用可以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增加公共交通和步行的比例,减少机动化出行和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因此,在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土地的混合使用十分必要。在低碳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土地混合利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同功能的用地混合最终反映在土地使用及建筑物上。其次,密度的混合则是通过容积率、高层和多层的混合布置来反映。最后,是开发和保护的混合,反映在建成区和保护区的融合上。
         3.4居住区立体绿化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依照低碳环保的基本要求,立体绿化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得到提升,为生态环保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立体绿化条件下的生态型居住区具有建筑群密度适宜的特性,能够舒缓人口密度带来的压力。居住区的立体绿化设计,应对建筑空间进行全面、综合性的绿化,提升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化覆盖率,在吸污滞尘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在实际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群之间的布局情况进行规划,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能够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空气流通条件。
         3.5交通规划与低碳环保
         交通是居住区里一个重要的节能减排环节,目前机动车成为主要的居民出行方式,但机动化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其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妨碍空气的正常对流,把有害气体都存于空气底部;二是交通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低碳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居民住宅和相应规划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居民正常的生活。在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环境、服务能力、社区规划等融入其中,做好社区环境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亭,陈鹏,王琳.生态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47.
[2]李洁.共生理论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任杰.基于功能湿地理论的南方城市居住区生态规划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9.
[4]李选长.生态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6):92.
[5]夏国祥.园林视角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