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一旦离开安全生产这个根基,事故迫使电网运行中断,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被迫停止,社会秩序混乱,改革和发展难以进行。作为国家重点管制行业,电力企业只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实现电网稳定运行,保证电力可靠供应,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秩序持续稳定、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保驾护航。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安全风险辨识
安全风险辨识应做到全员、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阶段分析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在辨识过程中,应根据风险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辨识方法,常见方法有: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险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危险指数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2安全风险辨识、分级做法
2.1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分级
按照区域划分,逐个区域辨识区域性安全风险种类,逐项评估分级,按安全风险等级最大级别确认该区域安全风险等级,并且填写《静态安全风险清单》。
2.2动态安全风险辨识、分级
(1)由班组列出本班组工作任务(检修作业或运行操作)清单。
(2)结合危险点分析,逐项对工作任务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按照风险种类逐项评估分级,取安全风险最大值作为工作任务的安全风险等级。
(3)填写《动态安全风险清单》(或在企业批准的《需要填用工作票/操作票的具体工作任务清单》中加注安全风险等级)。
2.3应急安全风险辨识、分级
结合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培训演练,分析辨识可能发生处置不当、产生次生事故的情况,逐项评估风险等级,按最大风险值确定该项应急处置的安全风险等级,填写《应急安全风险清单》。
3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途径
3.1对管理组织进行完善
企业管理组织的完善能够切实提升风险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建设过程中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在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从电力系统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上要制定相应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电力系统内部工作内容的提升和确定,并且对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符合情况进行评估,也就是说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对后期的工作开展具备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后期的工作开展中,要从物力以及财力和人力上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各个阶段工作的稳定进行。
3.2建立完善科学的内控体系
不断提升电网操控的自动化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内控体系,对运行制度、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实施全方位管控,对可能产生安全风险的潜在因素要提前开展预想分析并加以预防控制。加强管理巡视力度,定期巡查发现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设备,强化设备检测及运行监控,及时针对运行组成部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科学评估及量化分析,以便快速定位和识别运行故障,做到转移风险和减少薄弱点,保证电网高效有序稳定运行。
3.3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优化风险防范机制,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的全方位监测以及控制。一直以来,电力企业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过多依靠人工作业小组来进行人为监测与控制,但这种人工作业的方式,极容易因人为失误或者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出现监测盲点,继而任由风险扩大。
为实现风险的全面监测以及风险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化、技术化等,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实现智能监测以及自动监测。一方面,依托于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进行风险自动报警。当电力企业生产的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因素或者故障时,系统会进行自动化的报警以及预警,便于管理人员快速响应。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全方位、动态化、立体化的管理。另一方面,依托于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实现24h无死角的监测。特别是建立在详实数据基础上的监测模型以及动态图谱等,可以将风险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也可以便于管理人员直观发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大小。
3.4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要将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避免“为了辨识而辨识”,片面、孤立地开展辨识分级,导致辨识结果与实际脱离等问题。如:有的企业事前逐个车间、岗位按设备、系统查找辨识安全风险点,制定预防措施,建库立册,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没有将静态、动态风险点和措施区别对待,导致在遇到具体工作时,因人员、环境、工作任务和工机具等情况变化,辨识分级结果和控制措施因与现有情况不符而无法使用。动态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工作必须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效结合起来,融入到管理流程中,才能满足动态变化要求。
3.5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涉及执行的主体,因此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环节,电力企业可以对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和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生工作人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针对电力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主要是从基础知识以及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培训的工作内容要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通过企业之间员工的沟通以及交流或者是可以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等方式开展,保证培训过程的科学和专业性,实现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3.6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技术手段的创新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作业的工作量,但仍不能忽视人工作业的必要性。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因人为因素产生的风险类型也是比较多元化的。因此,电力企业应该落实科学的人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责任心。一方面,电力企业应该建构常态化的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将人员的培训教育等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电力企业要定期举办安全生产例会,通过反面案例等来警示广大人员时刻保持安全生产的警戒线,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日常工作机制,引导全体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标准来科学作业。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还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将人员的工作标准、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失误等,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进行综合考核。对于不重视安全生产或者因自身失误产生安全隐患或者较大风险的人员,要予以惩戒。同时,对于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改良工作方式来应对风险的人员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7完善生产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安全生产纠察力度,严格落实生产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优化风险预警、提高分析研判、强化应急处置,落实分层级管理原则,定期检查安全生产管理的执行情况,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转变为现实的人身伤害事故。推广应用实时监控工具,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构建科学的监督调控体系,以提升信息化管理及规范化操作水平,实现线上评估与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督促落实问题整改措施,将工作重点放到预测、预防和预控上,从根源上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结论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用电安全,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在风险管控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提升人员专业素养等来整体优化风险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利平.厂用电监控系统数据通讯及技术风险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22):152-155
[2]赵亚萍,宋雪芹.加强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