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张荣娥
[导读] 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摘要:目的: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以我院从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在护理质量评分、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而观察组共发生1例护理纠纷情况,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而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较少护患纠纷问题,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心内科;应用;价值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更高。心内科是临床关键科室,心内科患者较为特殊,护理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做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时间段为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共计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游戏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从40岁到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3.92±10.15)岁。从疾病类型方面,包括6例心绞痛患者、7例心肌病、10例冠心病患者、12例心力衰竭患者以及15例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7:23,年龄区间为41~77岁,平均年龄为(54.23±9.78)岁。包括7例心绞痛患者、7例心肌病、9例冠心病患者、14例心力衰竭患者以及13例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心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模式,体现在:第一,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必须详细了解患者信息,包括病情信息、家庭背景、工作、学历等,并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评估,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第二,实施有效的健康宣教[1]。科室需要制作健康知识手册,在病房、走廊位置摆放,同时主动发放给患者、患者家属,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防范意识。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情绪低落、紧张、抑郁等患者,更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优化病房环境。对病房进行优化布置,保证病房内相关物品摆放整齐、干净,进行定期的通风、消毒,尤其是在卫生间内外设置防滑垫,墙壁上需要安排防滑把手,病床需要增设护栏,减少摔倒、坠床等风险发生。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护理支持,提升其护理意识;第四,在患者住院期间,必须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测,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上报给医生。护理人员还必须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必须注意的事项,对患者用药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发生漏服、错服等问题发生;第五,必须强化交接班管理工作,采用更加细致化的护理管理模式,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第六,强化病房巡视,给予患者有效的饮食指导,保证其饮食合理、营养均衡。指导患者在睡觉前应该少喝水,避免多次起夜,通过耳罩、眼罩等措施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采用护理质量评分量表、不良情绪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时进行评分对比。护理质量评分与不良情绪评分满分均为100分,护理质量评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反之越低;不良情绪评分越低,则说明患者不良情绪越少,反之越多。;统计护理过程中发生护患纠纷问题,并进行组间对比。
1.4统计学意义
        选择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与例数表示,通过x2检验。设置检验系数α,若其<0.05则表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对比性。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对比
        经过统计,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81.35±6.26)分,不良情绪评分为(46.33±3.70)分;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4.26±6.54)分,不良情绪评分为(29.88±2.47)分。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表一):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9例护理纠纷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00%;而观察组患者共发生1例护理纠纷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00%。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不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二):

3讨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且由于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心内科疾病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对于心内科患者护理工作开展中,采用有效的护理模式,引入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能够为患者构建一个更加良好的就医环境,改善患者护理工作模式[2]。
        本次研究中,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在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不良情绪评分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00%,组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
        综上所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对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还能减少护理纠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淑艳.心内科护理中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应用体会研究[J].健康必读.2019,15(2):57-58.
[2]刘鸿雁.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3(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