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肺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曲岩
[导读] 探究新冠肺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究新冠肺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方法 以某院在2020年2月10日至4月30日之间,收治并治愈出院的28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采用诺氏评估量表分析药物治疗方案和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探讨改进药物治疗方案安全性的策略。结果 2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13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7例为使用抗病毒药物,关联性为“极有可能”;4例为使用抗菌药物,关联性为“可能”;2例为使用糖皮质激素,关联性为“可能”。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皮疹、血脂异常等为主。在临床治疗时应谨慎用药,尽量采取中西医搭配治疗,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保证治疗安全。
        关键词:新冠肺炎;药物治疗;安全性;药品不良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在我国首先爆发,至今已蔓延全球。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截止5月末国内累计确诊病例82999例,其中治愈出院78302例,治愈率高达94.3%。我国在此次“抗疫”战斗中之所以能够做出迅速响应、取得优异成绩,有赖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广大医护人员的奉献和奋斗。虽然目前来看国内外尚未研制出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是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来看,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抗菌药物(头孢曲松)等,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1]。不过在临床用药之后,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ADR)。为此,在保证新冠肺炎药物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如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某院治愈出院的28例新冠肺炎患者为例,对药物治疗方案中ADR的发生情况进行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某院在2020年2月10日至4月30日之间,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8例,治愈出院2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在18-65岁,平均年龄为(42.8±2.7)岁。住院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8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2±0.4)天。
        临床症状方面,28例患者入院常规检测均存在发热情况,体温在37.6-39.2℃之间;有21人存在干咳症状,17人感觉浑身乏力,15人存在胸闷、气喘,10人偶尔出现呕吐、腹泻,6人有失眠症状。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显示,有23人白细胞计数偏低,12人C-反应蛋白计数偏高,14人有转氨酶异常情况,11人有胆红素指标异常,7人乳酸脱氢酶升高,4人D2聚体升高。
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8例新冠肺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然后采用诺氏评估量表对治疗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估、分析,得到量化结果。其中,评估结果≥9的,为确定;5-8分为极有可能;1-4分为可能,≤0分为可疑。
3、统计学分析
    将药物治疗方案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使用Excel表格进行分类,并记录同一不良反应的累计发生次数。统计结果使用SPSS19.0进行分析,分类计数治疗采取百分比方式表示。
二、结果
1、药物治疗情况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不同和病情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28例患者均采取了α-干扰素、阿比朵尔、维生素C和中药方剂的四药联合方案。有8例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总占比为28.6%;其中有5例患者注射莫西沙星,占比为17.9%,另有2例使用利巴韦林,占比为7.1%,1例联用两种药物,占比为3.5%。有3例患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为10.7%。有9例患者单独使用头孢类抗菌药,占比为32.1%。
2、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本次研究的28例患者中,有13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4%。其中,有7例是因为使用抗病毒药物引发的,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晕眩等,在不良反应患者中占比为53.8%,在总患者中占比为25.0%;有4例是因为使用抗菌药物引发的,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食欲减退等,在不良反应患者中占比为30.7%,在总患者中占比为14.3%;有2例是因为使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的,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且伴随有关节酸痛等,在不良反应患者中占比为15.4%,在总患者中占比为7.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讨论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除了部分患者伴随有流涕、鼻塞等常见流感症状外,还有少部分患者存在无症状情形。根据研究显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样冠状病毒的同源性可以达到85%。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SARS病毒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可以根据患者的一些症状表现,采取对症治疗方案,在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尽快恢复有积极帮助。从临床实践来看,抗病毒药物(如α-干扰素、利巴韦林)、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等,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用药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概率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普通型、重型患者,或是老年患者,往往因为用药剂量较大,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2]。如何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例(53.8%),且诺氏评估量表显示关联性为“极有可能”,说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28例患者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α-干扰素、利巴韦林、莫西沙星、阿比朵尔。出现不良反应的多是联用3种或4种药物。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有4例(30.7%)和2例(15.7%),诺氏评估量表显示关联性为“可能”,说明该治疗方案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3]。
        综上所述,由于现阶段尚未研制出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在临床治疗病情较为严重患者时,经常会存在多种药物联用或加大药物剂量的情况。同时,新冠肺炎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代谢能力较差,从而导致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不良反应。今后在临床治疗时,应当注意辨证施治,避免滥用抗菌药物。若需要多药联用,应注意调节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减轻其副作用。考虑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减少西药用量可以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邹全明,李海波,曾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09):861-866.
[2]雷培瑜.中西药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4):51-51.
[3]刘荣,任常谕,干小红,etal.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慢病长处方用药安全探讨[J].中国药业,2020(7):34-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