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规范无痛胃镜精查对提高胃癌前病变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胃镜精查的209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间在本院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21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无痛胃镜精查组和普通胃镜检查组的胃癌前病变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胃癌前病变占同期检查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开展无痛胃镜精查对提高早期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无痛胃镜精查 胃癌前病变 胃镜
基金项目:金华市科学技术局研究项目(2018-4-056)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95%,而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通常<30%[1] 。我国目前将年龄40岁以上、胃癌高发地区人群、H.pylori感染、既往有胃癌前病变等因素者作为胃癌高危人群[2]。根据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类,将轻、中度异型或不典型增生定义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或不典型增生定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定义为胃癌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3]。无痛胃镜检查消除了患者检查前不良心理状态及检查中的痛苦,且结合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BI)、染色内镜等胃镜精查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有癌前病变患者无痛胃镜精查的价值,以减少漏诊,提高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胃镜精查的2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5 例,女44例,年龄35-75岁。另外将同期在本院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8 例,女42例,年龄36—75岁。筛查对象:年龄35岁以上、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有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因素。
1.2 研究方法 (1)无痛胃镜精查组:术前筛选患者,确定麻醉无禁忌。检查前予以丙泊酚1.0—2.0mg/kg,使患者处于深睡眠后开始内镜检查操作。麻醉达成后,选择电子胃镜GIF-290检查,首先应用高清内镜白光下进行观察,如发现胃黏膜粗糙、糜烂、局部隆起或凹陷、血管网紊乱或消失、胃壁蠕动差等异常表现,采集内镜下图片。对发现的可疑病灶进行按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顺序进行观察并采集画面。染色内镜检查采用直接喷洒染色法,喷洒0.4% 靛胭脂20-30ml在可疑病灶和周围黏膜上。对病灶淡染区予以内镜下组织活检1-3块样本送检病理。
(2)普通胃镜检查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15min,常规口服2%利多卡因胶浆咽部局部麻醉后选择电子胃镜GIF-290进行检查,普通高清内镜白光下观察,采集内镜下图片,内镜下组织活检1-3块样本送检病理。
(3)两组胃镜下取出的病灶组织标本在10%福尔马林溶液瓶中固定5小时后,制作成HE(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切片放置Olympus显微镜放大观察,进行病理组织诊断。分析两组之间胃镜下癌前病变预测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判断无痛胃镜精查和普通胃镜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的统计学上差别。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n 或% 表示,;构成比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癌前病变检出情况和检出率比较 见表1
2.2 治疗情况 观察组32例病理诊断癌前病变患者中6例进行了行ESD治疗,其中5例术后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一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日标准Tubl,符合早期胃癌诊断,观察组早期胃癌诊断率2.4%。对照组9例病理诊断癌前病变患者中2例进行了ESD术,2例术后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一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日标准Tubl,对照组早期胃癌诊断率1.0%。观察组患者癌前病变诊断符合率以及早期胃癌的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渐进的过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两种主要类型。早期胃癌手术后或ESD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及以上,但我国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5%)和韩国(50%) [4]。
我院消化内科一直努力提高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早期胃癌的筛查流程,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和治疗率。胃黏膜癌前病变是胃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及早识别这些病变,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对胃癌二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无痛胃镜是指麻醉胃镜,使患者可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相比普通胃镜,无痛胃镜可以使患者检查时完全舒适无痛,减少患者对胃镜检查的害怕心理,从而提高胃镜的普查率。精查胃镜对高清内镜白光下发现的可疑病灶(隆起、凹陷、糜烂和溃疡等)进行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窄带成像观察。
本研究将无痛胃镜精查(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NBI检查)应用于胃癌高危患者,胃癌前病变及早病变、早期胃癌病灶,提高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期胃癌诊断准确率明显改善,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符合早期胃癌诊断。有针对性的无痛胃镜精查有助于发现胃癌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Ajani JA,Bentrem DJ,Besh S,et a1.Gastric cancer,version2.2013:featured updates tO the NCCN guidelines EJ3.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3,11(5):531—546.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4.07.001.
[3]于颖彦,朱正纲.2010版WHO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类及分期解读[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16(5):508—512.
[4]杜奕奇,蔡全才,廖专,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8,(2):8-14.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8.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