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土壤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杨晶晶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土壤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污染比例不断扩大,土壤质量不断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中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土壤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污染比例不断扩大,土壤质量不断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国家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出,土壤污染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土壤监测工作,但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鲜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质量控制在土壤监测过程中尤为重要,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关系到土壤样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关系到修复方法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土壤监测;质量控制;问题
        导言:土壤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对促进居民健康生活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壤监测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采取多项灵活有效的措施,确保土壤监测结果的质量,使土壤监测结果能够为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本文将针对土壤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实施的各项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1土壤采样点布设的质量保证
        1.1采样点布设要求
        在土壤采样点的布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布设原则布置具体的采样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区域土壤环境采样点的布设原则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对于农田类型的土壤,采样点的布置应在地形平坦的地方,影响因素趋于稳定,不会对现有土壤样品造成突变;对于工业类型的土壤,采样点不应设在生产车间或覆盖水泥层的地方,以免影响土样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1.2预采样
        在土壤采样点的布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预采样措施完成一定数量的样品采集。工作人员对采样前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可以初步判断当前土壤的实际污染情况,检查当前土壤采样点的布设效果。然后,根据预采样点的抽样检测结果,重新进行正式采样,对预采样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充分保证土壤采样点布设位置的科学性,布置数量的合理性和最终试验结果的代表性。
        1.3 资料收集
        首先,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前土壤样品区进行全面细致的数据采集,土壤试验区采集的数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母质类型、区域气候特征,地表和地下水文、植被生态系统、人口发展、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工业污染、污染物排放、建筑分布等,数据采集的重点应放在工业污染和污染物排放上,并根据当前土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开发规模、主要类型、工业产品、排放量、治理措施等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数据采集。
        2土壤监测质控的难点要点分析
        2.1检测制度设计的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室应消除设施和环境条件对检测质量的不利影响。因此,质量管理应形成环境监测记录,如温度检测记录、细菌检测记录等,不相容的区域应隔离,如样品加工区、备料区、实验设备放置区等,等具体试验区应有管理措施和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应建立查新机制,确保现有标准的有效性。检测方法的应用应与法律、法规、行业特点、顾客要求、实验室条件和检测费用相结合。非标准方法由顾客确认。对于非标准方法、超范围使用和标准方法的扩展更改,实验室应具有方法验证流程。检测方法应结合检测限、准确度、不确定度等因素。如果在使用方法中有任何偏差,则应经客户验证、批准。
        设备购置后的安装应有验收程序,并形成验收报告后建档。设备应有编码规则,以确保设备有标识。授权使用设备,关键设备持证使用。设备应有操作和维护程序。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校验和校准,校验周期应与工具的使用相结合。试验室使用的测量设备应保证校准和测量的可追溯性,并应有检定标志。如果在校准期间测量不合格,应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以检查试验结果的变化。标准材料应有使用说明书,标准材料的采购、验收和保管应有明确规定。标准物质应进行中间检验和实验验证。


        2.2采样难点要点分析
        在土壤采样过程中,采样点数应满足容量要求,一般本工程各监测单元至少应保证3个点;采样点应与可采集的地表样品和土壤剖面相结合。监测和收集表层土的深度通常为0-20cm。对环境评价、污染事故分析等有特殊监测要求的项目,应选择部分采样点进行剖面采集。在实际采样中,通常会受到小区性质的影响。为了保证抽样方法的合理性,有必要设置不同类型的样地。
        2.3 预处理难点重点分析
        2.3.1 去干扰难点要点
        基质干扰去除是土壤监测与质量控制实施中的一个难点。一般来说,消除样品中基体干扰的方法有两种:(1)从样品中消除:分析待测样品的测试条件与干扰元素之间的差异,在样品中加入基体改进剂或干扰元素以实现掩蔽消除,并有选择地测试条件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如对土壤样品中铬含量的测定,加入NH4Cl可抑制干扰元素,并具有增溶作用。(2) 分析仪器消除:采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屏蔽技术、碰撞反应池技术等仪器校正技术消除基体干扰,有效减少干扰。
        2.3.2 消解难点
        完全消化应打破土壤矿物格架,彻底清除有机物和杂质的影响,确保所有元素都能溶解在溶液中。在消解过程中,要保证元素不受氧化转化的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的真实性。彻底消化应考虑使用酸进行消化,包括种类、添加顺序和操作过程。
        2.4其他难点要点分析
        土壤样品成分复杂,分析时应注意细节。如铅、镉等元素含量较低,有效控制空白值是保证准确定量的重要环节。在试验过程中,要保证消化酸的高纯度,注意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消化容器,保证容器不受二次污染,避免长期放置样品造成测量结果误差。
        2.5场地调查结论
        2.5.1 土壤调查结论
        对于土壤调查结论的论述,以某地块为调查样本,根据该地块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在该地块内设置60个采样点,对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调查。其中,地块内电镀废水处理站1座、线路板废水处理站5座、阳极氧化企业1家、工业废水处理站全部列为疑似污染区域,面积约17600平方米。根据工作指引要求,每1600平方米不少于1个点,共布置13个采样点,其他区域为非疑似污染区,面积约299985.88平方米。根据工作指导书要求,每6400平方米不少于1个点,共布置47个采样点,并在以上采样点进行钻孔取样。监测结果表明,与土地环境风险评价的筛选值相比,各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元素、无机物、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等)的筛选值均较低,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的小区不是超风险筛选值。
        2.5.2 地下水调查结论
        对于土壤调查中地下水的采样调查情况,以某项目所在地为调查样本,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向及污染源分布位置,项目所在地共设置10个地下水采样点。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无机物、石油类、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初步调查,与地下水风险评价的筛选值相比,无过风险筛选值。
        结束语
        近日,生态环境部吹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土壤污染防治被列入水、气并举治理的三项重点任务。监测作为土壤处理的重要支撑,是帮助政府掌握土壤污染现状的重要手段,为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必要在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和监测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而为政府决定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岑涛.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 (10)
        [2] 汪月桂, 黄霞.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 (6)
        [3] 黄吉兰.浅谈土壤监测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11)
        [4] 徐莹, 梁云智.试析土壤监测质量控制问题[J].现代园艺, 2018 (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