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规划局 066000
摘要:新时代发展乡村规划政策指导方针中,需要依据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分析乡村规划下面临的转型问题。分析城乡演变的关系,结合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之间的差异水平,找出符合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中选择适合的指标思路,重新构建乡村规划体系指标,为乡村规划转型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案。
关键词:乡村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自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城镇转型化发展快速提升,原本的城乡二次元体系强化发生改变,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需要更加强调城乡协同发展的应用,重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重视法律法规的相关原则分析,将传统的乡村城乡一体化融合体系发展开展,加强法律法规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强乡村的融合法律法规体系发展,打破乡村的发展思路,中试生产规模、生产结构、生产整合思路的提升,实施全民化的乡村规范性管理,拓展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乡村规划的操作目标,实现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一、乡村城乡规划体系的发展进程
自1949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重视土地、农村证券的转变。自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对农村实施土地所有制发展。打破传统土地所有制实施方案,实施工业优先化的战略政策。在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趋势下,实施工业与农业的城乡二次元结构发生改变。国家重视工业发展振兴民族经济,实施统筹一体化经济政策管理。城乡之间需要确定商品的经济密切关系,到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城乡政策改革。自1978年开始,城乡关系出现反复,农村体制率先改革,充分调动农村生产承包联产责任制,积极拓展农村生产效率水平的提升,打破乡村非农业的发展限制。按照农村工业发展的改革思路,推行乡村一体化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到2003年,国家重视“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化建设,加快新农村工业改革,增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提供必要的保障思路。
二、城乡规划体系的建设
我国目前实施城乡体系规划建设,重视城乡一体化下的不同层次的融合发展,结合体系组成规范操作形式,实施独立规划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综合制度条例,对农民实施严格限制管理。城市、乡村的户籍制度管理,对城乡之间的格局进行划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制度发展要求实施统一的城市乡村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出台《城乡规划法》,明确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统筹兼顾,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思路,重视构建和谐标准,加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建设。
1城乡规范体系的改革
依据《城市规划法》操作要求,重视各个方面的改进提升。从对象入手,分析《城乡规划法》制度下的制度改进思路,重视一体化法律法规的二次元体系建设,坚持指导建设思路不动摇,重视差异化融合的编制和审批。在处罚规则上,确定严格的责任条例,对城乡主体进行约束,确定重点职责划分标准,强化公众的参与与监督管理。
2乡村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
重视以乡村规划发展为目标,对客观的位置进行分析,加强交通系统的管理。对于分散的村落布局,土地资源,交通运输等实施不同层级的调控。重点分析资源设备的投资比例,对城乡之间的联系,资源拓展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加强农村经济薄弱环节的分析,依靠农村生产建设,实施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供给不足的乡村进行处理。
分析规划乡村经济中脱离实际情况的问题,重视农民的实际需求,做好深入的交流研究。
三、城乡规划之间的区别
城乡在各个方面的规划管理不同,面对城乡之间的差异,需要明确乡村规划,从时间、空间、组织、生产、生态等环节入手,分析如何加强城乡体系的建设。
1空间形态之间的差异
幸存的规模小,分布散,沟通差,土地的资源利用率低。在城乡体系建设中,缺乏完整额体系,需要明确的地域生产空间和生产综合体。
2社会组织结构的差异
乡村的地区人口密度低,相比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低。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单一,人口稳定,在乡村内的居民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3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乡村人口低,增长慢,流动低。乡村主要以生产为主,对于其他方面不足。城市的生活节奏快,人与人至今的交流多,关系复杂,相比乡村的单一纯粹生活而言,差异较大。
4生态环境的差异
乡村地区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主,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渊源。二城市的文化主要是人工打造,缺乏自然生态环境。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是乡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乡土文化历史的体现。
四、新时代乡村规划重构体系的建设
按照乡村规划的实际发展要求,对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运用。重视空间的配置发展。分析各地乡村文化规律、特色。对乡村进行布局。借鉴民族风情文化,开展多样的建设设计,开展有利于发展的思维意识建设。重点保护乡村民族风情发展要求,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认识乡村社会的结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展。
乡村文明建设中,以完整的乡村文化发展为基础,重视省含发展相关环节的优化。不断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发展,重视生产发展建设中心环节的融合与提升。农业发展中,结合乡村生产建设的途径,运用植物学,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农产品进行开发利用,重视运用经济学知识,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率,结合乡村结构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发展要求,以达到生产生活建设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乡村规划指标分析中,加强乡村规划主体思路的分析,重视新时代发展下乡村需求分配,结合乡村融合发展的各类要素要求,对乡村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选定芯思路,新方法,以新的乡村规划体系为依据,提升实际的指导方针的落实与应用,提升新乡村规划思路体系的发展,实现乡村规划体系的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乡村规划体系的问题与创新方向[J].曹璐.中国土地.2018(08)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J].王松德.学习论坛.2014(10)
[3]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张尚武.城市规划学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