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所以对产业和城市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要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产城融合形式应运而生,对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情况下,主要就产城融合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的规划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水平的提高,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模块空间规划;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与经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产城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还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在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产业等级提升背景下,针对就业人口结构,完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人居环境配套及社会服务保障高度统一,是城市空间载体的一种发展思路,因此在产城融合形式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是一个研究重点。
一、“模块空间建设体系”内涵
模块化建筑是通过构件加工来开展系统装配工作而进行建筑建设的模式,其最早出现于工业化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模块逐渐形成完整空间单位,并通过不同设施装配以满足建筑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模块化建筑在现代建筑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优势,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空间配置,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利用效益,而且能够以更好地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是一种非常符合建筑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在模块空间建设体系建设实际工作中,促进城市与产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是关键,只有两个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发展循环。在具体建设工作中,通常将城市作为具体单元模块,通过建立健全空间建设推进产城工作,使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以最终达到产业园区建设目标。产城融合设计产业和城市两大体系,包含多个阶段和类型的复杂系统,借鉴建筑空间设计模块化方法进行产城融合规划,把产城融合作为一个模块空间建设体系,将城市功能单元模块化,并将其嵌入到以产业发展阶段、类型及城市规划要素为轴而建立的时空体系中,达到以规划引导产城融合的目的。
二、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建设体系的构建
鉴于产城融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针对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建设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耦合机制
产城融合主要由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及社会结构三部分组成,这三者在产城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更好研究产业园区空间建设体系及其工作机制,首先就要弄清楚产城融合的三大构成要素,以通过三大结构融合来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1)产业结构融合。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产业、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融合主要是指产业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主导产业不同需求及特点进行配置,从居民实际需求为工作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加强产业园区配套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形成良好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2)空间结构融合。促进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工程活动的正常有序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而这些功能区在实际中是相互交织的网状系统。在产业融合形势下,产业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不同工作区被看作彼此关联的网络空间单元,并以此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在这种城市空间单元中,人们能够实现就近就业、购物及休闲。(3)社会结构融合。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及消费结构是相互匹配的,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协调。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在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差异,对居住环境等也有不同要求。比如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员工学历、专业技能以及薪酬平均水平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这三项指标则相对而言较低,这就决定了在居住环境与基础设施方面前者要求较高,而后者则低一些。而产城融合就是以加强就业与居住之间融合为本质,通过结合实际需求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进行更为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融合。
随着产业园区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就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构成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结构也随之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管理体系就尤为重要,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体系也要不断完善。
(二)“模块空间建设体系”架构
“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架构,其重点在于产业空间要素需求和城市空间要素供给平衡。产城融合模块规划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升级、空间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及生态景观五个方面。在实际构建过程中,通常根据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阶段来建立时间轴和产业轴,产城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由规划轴、产业轴和时间轴共同组成,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不仅包含产业、居住、交通及旅游等城市空间,完善的内部设施结构也包含其中。产业园模块体系中,产业轴与时间轴主要是产业园区发展不同类型和阶段,体系微观空间要素则是具有空间和结构二元属性的空间引导单元,并围绕园区发展各阶段产业空间要素需求配套相应城市空间要素供给,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化模块空间建设体系。
三、基于模块空间体系的产城融合规划引导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产业园区规划主要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模块。四个模块规划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以产业落地为核心目标,在城市功能培育方面考虑不足;而工业园区规划与主城规划分别独立规划,在空间形态的主要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联系缺乏紧密型,从而导致园区建设先天不足等现象。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规划逻辑在指导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方面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应结合产业园区发展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基础上促进产城规划融合。而从实际情况看,比如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市以创新为驱动力较好地促使了园区转型和升级。所以产业升级方面应以研发创新为导向,空间布局方面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服务设施方面以多元化、网络化为目标、生态景观方面以环保、生态和人文为蓝图。譬如生产性服务设施出现在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中,按照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增加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扩大,对生产性服务设施的需求度也会不断加大。所以,在规划初期应事先预留出一部分的生产性服务设施,为后期生产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对于与人们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性服务设施应采取集中于各个组团内的生活区域布置,满足功能多样化要求,以此为他们提供较为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另外,为了避免在生产中给周围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应当统一集聚在生活区域的一定范围内。这样一来能够为产业园区中人员提供较为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情况下让他们得以安心工作。最后,交通区位对于一个园区的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园区内交通的便捷与否直接关系着产城融合的发展。因此,道路交通方面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为骨架,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把握规划重点,从多层面优化交通系统,构建多层次的网络交通系统,确保车辆以及行人的安全通行。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城融合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科学合理性,实现产城融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是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而要推进和实现产城融合,必须产城规划先行,产城互动,因此在产城融合形势下加强产业园区模块空间规划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余稚真.产城融合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的规划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6(12):64—66.
[2]黄顺江.石化园区产城融合策略探讨——以福建省泉港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例[J].城市,2017(11):13—19.
[3]朱峥.“智慧园区”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J].电子世界,2016(9):112-112.
[4]姬涛.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钟耀.基于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产业园区空间发展特征分析[C]//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
[6]曾俊.文化产业园区空间特征与环境行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市规划局课题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杭州(我们),2012(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