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的建筑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有了明显增长。同时,社会各界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想要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就需要不断强化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鉴于此,文章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建筑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1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1.1主体结构测量技术
首先,测量人员在主体结构的第一层,要对柱网结构进行设计,用十字点方法来表示结构中的垂直部分,在每一个基准点的上部留出方洞,规格在200毫米×200毫米,在第二层施工时,用激光经纬仪来确定轴线的位置,根据所在的楼层来设计轴线;二是对测量的质量进行把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标准执行相对误差和误差的规定,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重复审核,保证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外面的部分,除了控制好阳台的尺寸大小,阳台结构,还需要另外选择四个控制点,从一层开始每一层都进行校对复核,调整好偏差,几何的尺寸要小于5毫米;最后,要设计好沉降点,按照图纸的标记来选择主体结构沉降点的具体测量位置,然后进行编号,再测量,第一次要沉降测量,每层结构楼施工完成后就测量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个月做一次安排,工程完成后,沉降观测要达到相关的标准。
1.2钢筋施工的关键技术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检查钢筋表面,做好清洁工作,处理钢筋表面污渍,方可开展钢筋工程施工;施工人员还要检查钢筋笔直度,利用机械设备或是人工方式进行调直,提高钢筋质量。在钢筋切割中,要遵循先长后短的原则,控制钢筋切割中造成的钢筋损耗,并根据工程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进行长度切割。在钢筋安装中,针对基础钢筋、柱钢筋、板钢筋或梁钢筋具体特点进行安装,根据钢筋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并遵循具体施工流程操作,提高钢筋工程安装质量,进而实现对整个施工技术的控制。
1.3模板工程施工要点
1.3.1模板组装
在对模板进行组装的时候,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有关的流程进行,对于其中的问题应该及时的提出并解决。模板的细节部分更应该注意,对于拼接处的缝隙和接头的位置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如果说模板出现缝隙,那就会在使用的时候漏出浆体,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因此,施工人员应该采用一些物体来对其进行固定,保证模板的牢固性,防止其出现偏差。
1.3.2柱模板的拼装
柱模板进行拼装时,我们应该把其稳定性放在第一位。拼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对圆柱体的尺寸大小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之后打出横纵向控制线以及其他控制线。一般来说,模板的宽度和高度都应该比设计时的大,避免因为其他外在因素而影响使用。又因为模板容易发生变形,所以还需要提高其强度。
1.4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4.1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对竖向混凝土结构拌合物进行浇筑的过程中,实际浇筑高度应当控制在3m以内,所采用的下料浇筑方法中,以串筒和溜管等方式比较常见。以竖向结构作为施工对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将混凝土水泥砂浆填充于底部,厚度在50-100mm之间,以实际浇筑高度为依据,适当提升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通过合理调整,以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可靠。在振捣混凝土拌合物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模板、支架、钢筋和预埋件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变形或者移动情况,则必须要及时调整,确认修好后方可继续对混凝土进行浇筑。针对柱子与墙体连接部位的梁板,在实际浇筑过程中,需要先对柱子和墙壁进行浇筑,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在浇筑梁板,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下沉而导致裂缝出现。梁板混凝土浇筑必须保持同步,结合梁的实际高度来进行分析,若梁的高度在1m以上,则可以单独浇筑,以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可靠。
1.4.2混凝土振捣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振捣。首先,当混凝土已经进入了入模状态后,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摊铺混凝土的要求,做好对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并且还要避免在对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出现气泡问题。通常情况下,人工振捣方式和机械振捣方式是混凝土振捣方式中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其中人工振捣的方式最为常用,需要相关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方案,通过利用振滚等工具,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以达到提高混凝土成型效果的目的。其次,在混凝土振捣施工中,要科学选择振捣器,并加强其作业质量的控制。在这一方面,混凝土表面不可出现浮浆现象,混凝土不可下沉,进而有效控制振动作业时间,确保其处于标准范围内,不可出现过振的情况,否则极易导致混凝土均匀性受到影响,造成离析与返浆情况,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4.3混凝土的养护
当混凝土施工工作完毕后,为了尽可能地维护好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的结构性能,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首先,相关施工人员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降低外部因素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过大,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裂缝,从而给建筑工程的施工效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相关施工人员还要加大对混凝土裂缝防治的重视度,通过采用洒水的方式,降低混凝土的温度,或者采用覆盖的方式,维持混凝土的温度,实现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的合理控制,以避免因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过大而导致其出现裂缝现象。除此之外,相关施工人员可以让混凝土表面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例如,定期洒水,这能有效地避免其出现裂缝现象。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2.1节能化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也必将向着节能化方向前进。所谓关键技术的节能化,即从技术本身和其服务对象两个角度来降低技术所依赖的资源消耗量,例如施工中所使用的大型机械化设备会消耗大量的燃油,未来需发展基于清洁能源的高功率机械化设备,减少燃油燃烧所排放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而对于技术服务对象的节能化发展,则需要从施工材料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改进等方面入手。
2.2智能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而这对施工人员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自动化技术与施工关键技术深度结合的同时,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智能化施工,即应用智能化的仪器设备完成建材的加工生产、组装搬运、现场安装建设等施工环节,同时将智能化控件安装到建筑中,打造智能化建筑工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2.3融合化
融合化即推动施工技术与其它行业中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的融合,但这种融合必须以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满足用户的基本利益诉求,所以在工程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就要体现出融合化的元素,例如可以将微型传感器融入到建筑材料中,通过传感器收集建筑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并将其与总控系统相连,用于动态监控建筑的安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的改革与进步、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施工方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是促进该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得力助手。为此,必须要对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技术体系的建立实现对施工的全流程把握,进一步而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于施工中应用的关键性技术实行精细控制与管理的施工方法,促进施工技术向节能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吕秀芳.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居业,2020(1):75-76.
[2]黄小平.建筑工程装饰装修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02.
[3]菅永博.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