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情况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陈少华
[导读] 摘要:从21 世纪初非遗保护实践兴起之时,就一直伴随着关于非遗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诸多争论。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  广东珠海  519040
        摘要:从21 世纪初非遗保护实践兴起之时,就一直伴随着关于非遗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诸多争论。由此产生了关于非遗的原生态问题争论:习俗、技艺、仪式等等文化形态都是随生活而变动不居的,如何确定哪种形态是原生态,如果不能确定原生态又如何确定保护的对象和标准。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16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剧。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
        一、报告背景
        可以说,真正严肃地面向历史的文化创意就是这样一种使历史再度发言的努力。自20世纪以来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越来越丰富,在好莱坞的《花木兰》之后出现了更新的《花木兰》,《西游记》的无数改编和其他文化创意衍生品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从中生发出无数当代人的集体记忆、情感需要、历史观、价值观、美学观等精神内涵,使得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得到活态传承,而且日益丰富、深刻地渗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要中,成为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互享的人类共同遗产。这种植根于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意生产实际上是对文化创意生产从历史和美学价值方面的提升,也是对非遗保护内涵与意义的拓展与深化。非遗保护中进入市场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和公共化,这是利害并存的难题,需要有权衡的原则和机制,核心要点是尊重非遗传承人和社区的习惯、意愿以及通过保护受益的权利;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非遗保护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应展开合作,但不应使传承人群体疏离遗产。从21 世纪国际政治形势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并未缓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思潮抬头。非遗保护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文化影响力并不那么乐观。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世界非遗保护实践的经验、方法、路径和观念进行反思,仅仅从技术层面对弱势、边缘和濒危文化事项的形态特征进行专业性保护,显然难以实现保护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这样宏大而现实的目标。
        二、目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1.非遗保护的概念内涵包括传播、教育、发展和振兴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活态传承的保护概念。但问题在于过去的历史能否复活? 按照19 世纪的进化论历史观,一定的文化现象只可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由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过去的文化必将被淘汰或吸收。与进化论相辅相成的一种民俗学观点是邓迪斯所说的民俗“退化论”: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完整形态走向破碎、退化和消亡。进化论和民俗“退化论”都相信传统文化将走向消亡,历史不会复活;活态传承成为一个悖论。
        2.谁的遗产,谁有资格传承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非遗保护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具体说来是为了保护濒危、边缘化和弱势文化群体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的权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当然就应当是该遗产的持有人或群体。为了确保非遗持有者的权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了一项决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延续传承,具体体现的伦理原则就是尊重、保护与非遗相关的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意志和权利。但这里存在的一个悖论是:非遗保护从一开始就是跨文化的主张和实践。

许多非遗事项的传承群体因为社会变迁、人口流动、生活方式改变而逐渐放弃了本群体的传统,非遗保护常常是由外界的跨文化的力量影响、推动乃至唤起本族群文化认同需要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非遗的主体实际上是在认知、保护、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建构形成的。传统的持有人与保护实践中介入、参与的其他文化群体之间往往形成相互影响互动的关系,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被建构成具有交互性的主体间性关系。
        3.非遗保护是保存还是再生产。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物质形态进行保护的严格规范。简单地说就是对遗产原始形态的封闭、固化保存,使之尽可能避免或减弱环境变迁和内部变化造成的改变与破坏。但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理念带来了复杂的问题:没有适应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再生产机制,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活态;但适应文化消费需要的再生产却可能在适应过程中造成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改造乃至破坏。从“伪民俗”到假非遗,市场化形成的文化破坏性成为非遗保护中争议不断的问题。
        三、下一步发展方向
        非遗文化资本的形态中,非遗产品始终是处于显现的状态。非遗产品所展示的,不仅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更是非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因此资本的内在转化关系可以表示为两条主线:非遗身体化文化资本转化为非遗产品,非遗身体化文化资本转化为非遗制度化文化资本再转化为非遗产品。在这两条主线中,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的身体化文化资本都是处于最初的状态,非遗产品始终是资本展示的重要媒介,更是身体化文化资本的转化承载体。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内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体现了文化资本与其外部资本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本身不断被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所侵蚀。资本原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因此,劳动也是资本转换的标准。如果非遗文化资本在转化的过程中主动与经济资本结合的话,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为非遗文化资本创造更多的外显机会,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就是转换方式之一。文创即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非遗目前遇到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与时代发展脱节,非遗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渗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去。当前社会一直处于快节奏的状态,人们在对文化进行碎片化、“快餐式”消费的同时,内心也在渴求“慢文化”。在“快”与“慢”之间,就是非遗与文创融合发展的广阔地带。文创所具有的原创性、创新性、高科技性以及高增值性让非遗产品具有高辨识度,而非遗本身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又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文创与非遗的融合要经历两个步骤:首先是非遗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其次是文化资本与文创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凝固和不变的文化形态,相反,在深入考察非遗的变化发展和生存形态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是动态和活态的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其发展的主线。而传承发展的核心则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及相应艺术修养,才有可能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使他们创造的非遗文化服务能够真正地融人时代进入生活,才有可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使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得到现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小康.传统艺术活态保护与当代美学建设[J].文艺研究,2018,(7).
        [2]生菜编辑.在快手,252 万名用户在记录非遗[EB/OL].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2019-05-29.
        [3]抖音传统文化传播的秘密| 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EB/OL].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第2351期,5月13 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