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霍艺灵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正在由传统的土地整理转向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广西泰诚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正在由传统的土地整理转向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土地综合政治与生态修复能够推进对生物多样化的保护,规划绿色基础设施,从而恢复并提高农业的景观发展,促进土地综合管理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难点,研究土地整治的有效方法,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我国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工作经历了多个发展历程,在2000年之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为补充耕地面积。而随着大规模的耕地开发,提升农业设施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土地整治的重点工作。在“十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开始对乡村、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开发,“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全域”土地整治概念,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以实现内容、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建立以农户为主体的生态管护制度,促进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的发展。
        1、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难点
        1.1 起步较晚,认识不足
        我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关注度不高,政府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对土地综合整治的认知不深,无法对预期成果有前瞻性的预判,参与的试点建设和模式仍在摸索阶段,导致最终成果无法达到预期[1]。而社会各界群众缺乏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了解,没有积极的参与性,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推进热情。
        1.2 政府主导性不强,各部门融合度不高
        目前关于土地与生态修复工作一般由自然资源部门进行主要推动并开展,各级政府部门缺乏主导性,使各部门之间关于相关的农业政策、生态政策没有相互融合,自然资源部门搭建起的平台却没有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而自然资源部门的内部通常也存在政策不通的问题,使生态修复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1.3 财政紧张,收益不高
        一些地区经济仍然有待提升,导致政府财政资金比较紧张,部门之间的资金无法有效整合,又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最终收益不高,有些试点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指标,无法促进社会资本的主动参与,也对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措施
        2.1 提升思想观念,推动部门合作
        土地整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应坚持以目标和问题导向,在不同时期都以中央政策为基础,满足人群群众的生活需求,对于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政府部门应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将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统筹的布置推进,并出台专门的文件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归入政府工作中,推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由政府主导、自然资源部门推进、各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乡村土地的整治与生态发展。
        2.2 打破政策壁垒,平衡资源资金
        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应将城乡建设、国土规划、用地指标、耕地平衡等政策之间的通道打通,使相关工作能够顺畅的进行。同时可制定新增用地指标和乡村规划奖励政策,对试点项目明确指标收益,从而鼓励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参与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加强群众的积极性[2]。政府部门应把耕地补充、建设用地结余指标收益用于土地正在和生态修复中,做到资源与资金的平衡,创造条件引入产业资金与社会资金,拓宽收益渠道,进一步的放大效益。
        2.3 应用综合景观管理方法
        生态景观不仅能够修复并管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还能够从土地经营者、管理者的利益出发,以综合景观管理获得长期的收益。

综合景观管理的关注点在于不同景观、不同利益者的互相关系,提高社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注,协调并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应用综合景观管理方法应注意把握以下重点,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社会、生产力、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并在实施中随时做出调整;其次应根据过程和目标,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实时调整方案,关注景观建设及运营的过程。
        在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应用综合景观管理方法,应首先明确以土地使用者为主体,保证土地权属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土地与景观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整治。另外应建立以村集体、生产大户为主体的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体系,并增加资金的补贴。第三应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工作机制,促进多学科、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土地生态管护形成从源头到过程能够全控制的体系。
        2.4加强绿色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土地自然环境与乡村内外的绿色空间,加强其战略性的规划与管理能够有效的带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应用了绿色基础设施方法,实施相关的设施建设[3]。我国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恢复中正在逐步探索生态网络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未来土地整治工作中,应将绿色基础设施纳入土地整体规划中,提升乡村的生态景观特点,保护多样性的生物,控制水土污染,防御洪涝灾害,建立乡村旅游休闲与农业发展相融合的绿色设施规划,从而提升乡村的自然生态质量。
        2.5 提升农业生态景观系统服务
        农业生态景观包括耕地及周边的沟渠、河流、林地、草地等自然生态,对农业生物提供了必须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水土涵养、保持土壤肥力、调控天敌害虫以及文化休闲等多种生态景观服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生态景观也受到了破坏,农药化肥及工业污染也降低了农田生物的多样化,导致田园景观减少或小时,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环境保护更注重于建立并维护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例防治生物病虫害,回复生物多样性,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在中国的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中,首先应促进农业景观的修复,提升退化土地的质量,加强自然驳岸、过滤带、缓冲带、栖息地保护等技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其次用做好“耕地生态占补平衡”的规划,保护半自然生态,恢复并提升农田整治及生态系统服务[4]。
        2.6 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中关注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管理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完成融入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工作理念中[5]。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省级构建生态网络,在乡镇与村庄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平衡自然环境、增加景观连续性,在村级或农田中提升自然环境的质量,促进植物多样化生长,打造景观与生态系统的美观与服务价值。
        结束语:我国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在不断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不仅由于我国土地生态环境复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符合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因此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融合生态景观理念,由传统的土地整理转向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政府部门应做好主导推动作用,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专业融合的技术体系,平衡资源资金,应用综合景观管理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完善的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体系。
        参考文献:
        [1]蔡静.浅议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房地产导刊,2019,(32):211,224.
        [2]罗铁军.浅议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146-147.
        [3]林友若,叶珊瑚.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措施 ——以温州市为例[J].乡村科技,2019,(21):110-111.
        [4]严桥来,沈志勤,何佑勇.浙江: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中国土地,2019,(12):57-58.
        [5]张余剑.基于规划视角下的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36):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