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有度,绽放教育最大效能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毕丹
[导读] 体育课上,大多数学生总是有着用不完的劲儿
        案例描述
        体育课上,大多数学生总是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可也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对学习任务表现得有些消极。今年新接班上有一个学生,身材略胖,每次集体跑步的时候总是落在最后。“为什么跟不上大家呢?”“太胖了。”
        在观察他跑步的过程中,我发现开始的几十米,他的速度动作都非常好,在中后程虽然动作变形跑速降低,但是他的心肺水平表现良好,并没有出现呼吸急促等极限表现。这让我再一次确定,“跑不动”是他自我的心理放弃。为了打消他“我太胖、跑不动”的心理暗示,课上,我请了一个比他更胖的学生陪他一起跑,用实际的榜样去激励他。经过了两百米不到的练习,他停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次的理由是,“不是我不努力,是我的脚离不开地面。”说话的时候,眼睛看着脚下,言语平静。
案例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阻碍了学习主动性的建立
        由于体型上的微胖,孩子在自己的心里就有“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在运动的过程中脂肪的负担确实给身体上带来了一些不适的感觉。体育课对于他来说就是“吃苦”,但是他并不知道“苦”对他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孩子来说,既然难受和不舒服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去坚持呢?完全消极的学习态度,孩子在课堂上提不起劲,磨蹭和拖拉成为无声的“软抵抗”。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影响了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
        在与孩子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情况,家里人都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早餐铺,为生活奔波,对他的关注比较少。姐姐初中毕业后就早早辍学在早餐铺帮忙,她的怨气有时候也会在他面前流露,“你现在上学也没有用,反正过几年就不上了和我一样帮忙卖早点。”这个孩子看到了姐姐现在的情况,他并不知道表面下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他能看到的就是眼前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杂役,他不知道上学的意义在哪里。联系了家长,和他们交流了一下他的状态,并希望每个星期爸爸和妈妈分别来接送一次,周末能有一个半天带他出去玩或者在家一起做点什么,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在乎。也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学习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们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去理解很多书本和事物,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体育呢,可以让我们更健康,而且,体育课上吃的苦,都将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三)师生距离适宜的“度”最大化发挥教育的力量
        “宝宝,要不要和老师一起跑两圈。”因为他的名字里有“宝”这个字,我无意识的脱口这么称呼。“好。”这一次,他没有说“嗯”。

等他放下书包,我配合着他的速度,一边陪伴一边鼓励,最后玩笑式的拖拽,不知不觉中,两圈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也愿意去参与,我也总是“偏心”地陪在身旁,他也总是在离我最近的地方练习。慢慢地,我看见了他想要改变的决心,也看见了他不断地进步,觉得似乎可以放手了。渐渐地,我不那么关注他,没想到我的放手引起了他激烈的情绪反应。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一声“宝宝”让他建立了依赖,还是我默许了他对我妈妈的定位让他形成了依恋,我本来觉得对孩子应该是“捧着一颗心来”,无论如何对孩子百般好都不为过。可是现在看来,如此般的师生关系似乎对我的教学和孩子的成长都有害无益。
案例反思
        (一)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耐心
        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成绩不好,一般有错误动作、学习态度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错误动作的纠正要看学生学习处于哪个阶段,越早纠正越容易改正。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比较多样,共性问题集体教育,个性问题个别疏导,而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性都意味着我们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耐心,学生的自我生成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外部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感知和顿悟。学生的运动能力受各类生理系统水平和素质水平的影响,而这些系统的提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以上案例中,这个孩子主要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导致了错误动作的产生和自我放弃的消极态度,我尝试转变角色身份去和他交流对话,尝试解开他心里的结。通过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际关系,激发他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奠定心理基础。
        (二)亲其师而信其道,但适度的距离美感才能绽放教育的最大效能
        由于我本身的性格和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我觉得和孩子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这样他们喜欢我,就愿意听我的话,教学过程就会很顺利。我课上课下都带他们玩游戏,体谅他们年纪小体质差在一些比较枯燥的重复练习时总是帮他们减量,结果是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我,我也因此觉得很有成就感。但一味的包容却少了一些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课上开始肆意妄为,仗着我对他们的宠爱有恃无恐,课堂的纪律和秩序变得混乱,一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变低,学生的运动成绩和体能水平也略有下降。这个时候,我发现必须要有一定的界限感,尤其是体育课,规则意识的培养很重要,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绝对不是溺爱,慈母败儿的现象不能发生在课堂中,严中有爱,爱中要有原则。
        (三)教育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场对话,也是一项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
        之前总觉得学生的心理问题由班主任跟踪解决比较好,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后来发现其实在体育课中,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更能够表现问题,也更能够打开心扉。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教师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四十分钟课堂上关爱学生,而应该是全程全方位地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上述案例中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去帮助他纠正错误动作,或者一味鼓励,估计效果都不很好,时间久了学生甚至有可能产生“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也会对班上其他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除了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到心结对症下药外,教师也要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去感受,一起去拥抱希望的果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