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训练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万磊
[导读] 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是一门关键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
        摘要: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是一门关键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本身音乐就是具有特殊性质的语言表达形式,落实开展对学生视唱练耳训练工作,将会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了解,最终形成良好音乐素养,促进学生感受各种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主要包括视谱、视唱、听音以及变音等教学工作,并且落实和音乐基础理论相互融合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良好音乐记忆以及听觉能力。因此,本文将围绕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中乐感和培养与训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再提出促进学生乐感培养与训练工作顺利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乐感;培养与训练
一、针对于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中内在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分析
(一)落实合理拓展延伸音乐聆听范围
        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落实合理拓展延伸音乐聆听范围,实现拓展学生的音乐聆听以及欣赏范围,确保学生接触以及学习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开拓自身视野,实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丰富内心乐感,提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表达意识。针对于当前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音乐聆听范围主要是流行音乐,而这就体现出这种单一题材的音乐会对学生音乐情感以及思想表达形成阻碍,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内心乐感。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拓展自身聆听范围,像欣赏古典音乐以及我国民族音等,实现帮助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提升感悟能力[1]。
(二)重视引导学生合理开展默唱形式
        默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将会实现让学生养成良好乐感,所谓默唱就是学生在内心中对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高音等实现演示,也可以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所以默唱有着各种优势,将会让学生具备较强内心听觉,实现在内心中对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准确把握、全面演绎,在本质上减少在音乐表达中由于内心对音乐存在不了解问题,而导致出现混乱状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却未能认识到培养学生形成默唱习惯的价值,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了解和感知视唱曲谱的空间和机会,而是单纯安排学生在第一时间演唱曲谱,在这种缺乏内心认知的演唱环节中,以至于学生有可能出现心口不一的现象,也就是说心里的感知和所唱出来的音乐存在偏差[2]。
        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合理选择讲解的音乐作品,并加强对国外优秀作品片段的欣赏和学习,因为在这类音乐中都包含着较为浓烈的情感,所以在乐感培养和训练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实现对音乐开展联想,从而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提升理解能力
二、针对于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中外在培养学生音乐表达的分析
(一)注重探究乐谱当中表情术语表达
        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要让学生具备内心听觉,实现将各种音乐开展外在表达,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单纯注重学生的音准问题,始终关注学生对音乐节拍以及节奏的合理把控,却未能重视学生演唱质量以及情感投入是否到位。

所以,教师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探究乐谱中的表情术语表达,在实际训练环节中要求学生具有感情的开展演唱环节。在乐谱中对表情术语表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速度、力度以及感情术语,上述各种标记有可能会在乐谱的开始处标记,并且大部分都会标记在乐谱中,学生在训练中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发展以及变化,从而和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掌握作曲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思想,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如果单纯注重乐曲的演奏以及高音的准确度,却忽略表情术语的表达,将会很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也不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读谱能力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学生的读谱速度直接影响最终演唱效果和质量,当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读谱训练工作时,要确保训练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掌握旋律的实际走向,并对反映线间的位置关系开展系统学习,促使学生在每次演唱前都会对乐谱全面快速浏览,并采用适当速度准确读出乐谱中的音高和节奏,最终提升学生读谱能力[3]。
(二)积极采用演唱技巧促进情感体现
        教师应积极采用演唱技巧促进情感体验,提升演唱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唱的准”和“唱得好”两者并不在同一层次上,这是直接判断学生乐感水平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学生只能单纯理解和掌握乐曲的情感,但是却未能形成良好的演唱技巧,那么内心再为丰富的情感也不会直观表现;当学生只具备演唱技巧,却未能对音乐产生浓厚情感时,再高超的演唱技术也不会达到理想演唱效果,只会促使演唱较为苍白。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入理解音乐情感,帮助学生形成乐感。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各种曲目的音域而是具有差异性的,有的高、有的低,当学生在演唱时要具备演唱技巧,才能全面表达出乐曲情感,科学选择高音,确保气息始终处于稳定、流畅状态,在演唱中对作品美感深入感受,提升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当学生在开展视唱练耳演唱环节中还要加强对音乐旋律走向、高潮的处理工作,要求学生具备换气技巧,在乐句之间换气,并且掌握旋律力度。例如,旋律下行的力度相对较低时,乐曲高潮部分则相对较强,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乐曲演唱时,要灵活控制力度,并注重对真假声的转换,确保乐曲演绎更加富有情感、流畅[4]。
总结:通过上述问题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注重在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性。本身高中音乐术科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演绎能力,确保其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形成音乐素养。音乐是一种特殊性的语言形式,各种音乐都具有着独特的乐曲旋律以及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在音乐表达中缺乏自身情感的投入,那么很难与其产生共鸣,以至于不能体现出音乐的价值。所以,只有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才能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让学生形成音乐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华璐.双重乐感下的我院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能力的多维度培养[J].黄河之声,2016(06):10-11.
[2]王丹.追寻音乐的感觉——音乐感知觉规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06):132.
[3]牛媛媛.信阳师范学院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7(12).
[4]刘宁.16世纪中西乐律学发展的共时性研究——兼论王邦直律学体系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J].潍坊学院学报,2018,13(05):34-37.

作者简介:万磊(1991-06),男,汉族,籍贯:湖南岳阳,当前职务:高中音乐教师,当前职称:中学二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