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语言想象力培养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乐飞峰
[导读] 《英语课标(2017年版)》指出: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英语课标(2017年版)》指出: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因此有些老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只重视了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反复操练,而忽视了开发从文本本身可以挖掘的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活动。
        一、增强趣味化,打开学生想象之门
        传统的处理教材的方式往往是单一的,素材仅仅来源于课本,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仅仅看到了一个个独立的事物,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ide by side》第三册P39页I’ve never eaten lunch with the boss。该页操练的语法点是现在完成时陈述句的否定表达。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兼顾本页语言点现在完成时陈述句的否定表达和该页中所出现的一些短语的学习,确实是一个挑战。下面是笔者的两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设计是在学生中做一个调查问卷,问学生在所罗列的事情中做过什么,从来没做过什么,从而复习I’ve done,继而引入I’ve never done。在此张幻灯片中所列举的事情是课文中出现的短语或是我根据学生生活经历设计的其他动词短语。(详细见图表一)

(图表一)
        教学反思
        因为在PPT上呈现了一组内容较为丰富的短语,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一开始学生非常活跃,根据这个图表每个人都积极地表达自己做了什么和没做过什么。但随后希望学生脱离这个调查问卷,再谈谈自己还有什么没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思考了很久才有学生站起来说:“I have never enjoyed afternoon-tea with Trump.”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表达。可惜的是在一个28人的小班里仅有极少数的人能给出这样的回答,思考了这个学生的答案,没有设置一个点来引发他们的想象。教师给的范围太大了,反而让学生无从入手。学生会关注到自己身上的或周围的事情,但是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很平常不值一提。因此想不出自己有什么没做过的事情。由此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第二次设计也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呈现的,但所罗列的事情与前者相比显得非常简单(详见图表二),仅仅是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想到的他们都已做过的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但是引导学生在一件平常的事上通过细节的改变使之不同寻常。如:
        I eat lunch every day, but I have never eaten lunch in a fancy restaurant
        I often watch movies, but I have never watched movies with teachers.


(图表二)
        教学反思
        将教学设计更改之后,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尝试,同样的环节,学生显得活跃的多。有人说:“I do my homework every day, but I have never done my homework at midnight.” 有人说:“I often sing karaoke, but I have never seen karaoke on stage.”也有其它各样的表达:“I swim every week, but I have never swum in Huangpu River.”“I often chat online, but I have never chatted online with my mum.” 学生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如果我们用一个框架禁锢了他们,他们就无法再发挥更多的想象。我们如果给了太大的空间,他们又往往无从着手。而当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失去想象的时候,将平常的东西趣味化就又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再次进入想象的空间。想象未必每一次都是天马行空的,只要是在头脑里对记忆力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在心理学中都是一次想象的过程。开发一个新游戏固然具有创造性,但发明一种旧游戏的新玩法不也是一种创造吗?
        二、挖掘文本细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标提出了教育的公平性。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环节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兼顾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无论在该门学科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怎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将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一因素考虑到教学设计中就是个切入点,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要求学生给出统一的答案,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以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ide by side》第三册P31课文looking forward为例。我们常常采用提问和头脑风暴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说。在这一课中有一段内容是:Mr. and Mrs. Cook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ir summer vacation. They’re going to go camping. They’re going to hike several miles every day, take a lot of pictures, and forget about all their problems at home.
        这个语段本身很简单,里面并未出现生词或令人难以理解的词。但是我进一步挖掘文本细节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一:What are their problems at home? 问题二:What are they going to take with them for the camping?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说:“They are worried about their son’s school performance.” “They are worried about their electric bill.” “They live in their relative’s house and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a house of their own.”等等。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汇总如下:They are going to take some towels, a tent, a camera, a compass, a backpack, some films, a torch, a sleeping bag, some matches, etc.
接着我又进一步问: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during the trip?
回答有:They are going to cook over a campfire. They are going to hike several miles. They’re going to climb a mountain. They are going to take a lot of photos. 等等。
教学反思
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可见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是仔细的。他们回答的多元化一方面是源自自身知识面和阅历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这就告诉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有多样的回答,是否有话可说,我们的问题是否能带来更多的思考是否能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
        三、我的思考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因而具有简单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他们还保有儿童的纯真和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的能力。老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们想象力的过程中尊重并保护了他们的童真。这样的因势利导又反过来使学生们更愿意表达,而语言又恰恰是需要表达和运用的。从信息的输入到产出需要一个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发挥想象的过程在此就充当了一个平台,让学生更愿意思考更愿意表达从而学得更主动更高效。让我们为孩子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乐飞峰(1978-11),男,汉族,籍贯:上海市,当前职务:教研组长,当前职称:高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