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氛围要生动、活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的载体,应转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适当拓宽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生态课堂 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环境教育转变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在“生态教育”理念下,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在良好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课堂也形成了一种鼓励探究的氛围。综合来看,生态课堂是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师生交流沟通,创设和谐、平等氛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课堂。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初中体育“生态课堂”创建的方式,旨在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体育“生态课堂”创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体育规则教育难以实施
体育规则包括体育课堂堂规、体育比赛规则、体育基本规则、体育竞赛规则以及体育规则意识。长期以来,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强硬地灌输规则内容,以身体规训的方式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纠正,忽视了学生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只能对规则消极服从。以篮球活动为例,体育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会讲解运球、投篮的规则,在活动过程中,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惩罚。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意识遵守规则,而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活动。这类缺乏规则意识的活动并不能体现学生间合作、协同的重要性。同时,体育课堂堂规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强制性规定,也是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有效手段。体育课程有“动”的特征,这与静态的规则相矛盾,学生往往会对压抑的课堂氛围产生厌倦心理,作出逆反行为。从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看,即使在有规则的前提下,学生还会出现破坏纪律、违反规则等不良行为。这是由于强制性的规则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品性,学生没有感悟体育规则的本质,不能与之产生共鸣。
(二)体育课堂枯燥乏味
中学体育课堂枯燥乏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教材与实际脱节。教材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工具,学生通过教材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知识,好的教材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远见思考能力。但是,目前中学学生使用的体育教材在编制理念上没有体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教材内容也滞后于社会发展。其次,教学方式落后。[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是学生获取足够密度、较高质量知识的有效保障,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教学方式的滞后性,导致体育课堂不能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厌烦心理。
(三)体育户外活动单一
由于场地、体育器材的限制,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户外活动以篮球、足球、跑步为主。这些户外体育活动过于常见,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篮球、足球与跑步需要较强的体力与耐力,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国内中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较弱,强度过大的活动不仅损伤学生的身体,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此外,这些户外体育活动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最后,男生与女生在身体素质上本身就存在差别,学生的兴趣点也有所不同,教师采用统一的活动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层次性差异。单一且统一的户外教学活动不能够有效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体育“生态课堂”的创建路径
(一)强调本质,促进体育规则的内化
遵守体育规则,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何让学生主动地遵守规则,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体育规则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从体育课堂堂规开始,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生性好动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戒。如:对遵守体育课堂堂规的学生给予“纪律维护小英雄”、“课堂秩序小帮手”等称号,对违反规则的学生采用“捡球”、“捡五件垃圾”的惩罚方式,学生能够从遵守规则中获得自豪感,也能从违反规则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对于体育竞赛、比赛等基本规则,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举例子。如在足球活动中,教师可以列举因不遵守足球比赛规则而被罚下场的球员,强调这一行为对队友心理、比赛制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能够产生个人行为影响集体价值的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能够感悟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体育规则利他与互惠的本质,学生能够意识地、主动地遵守体育规则。
(二)言传身教,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体育教材虽然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体育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体育教学的资源也就不限于教材内容。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即会不自主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同时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因此,体育教师应当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习得体育知识。首先,体育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虽然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体力,但教师应当端正站姿、坐姿。同时,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体育项目的背景、发展、转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等,将体育教学内容故事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此外,教师要积极开发网络体育教学资源,挖掘可以利用的视频和图片。如,可以寻找篮球比赛规则的动画,播放给学生看,用直观、简洁的画面降低学生掌握规则的难度。
(三)注重层次,调整体育活动方案
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兴趣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自控能力的差异、心理差异等。体育教师应当以普遍存在的差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层。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设计体育强度高、中、低三层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设置简单易行、情节生动的接力游戏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应对困难,体现学生勇气与自信的“老鹰捉小鸡”活动、凸显团队合作、整体协同的篮球活动。体育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诉求,同时要对学生定期进行测验,测验形式以沟通为主,目的是了解学生分层是否合理。此外,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配置学生的层次,并不断调整体育活动方案。
(四)注意归纳总结
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归纳总结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度、改进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网络、拓展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细节为让学生掌握相关体育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体育方法,解决现存困惑,交流讨论总结规律,结合适当训练巩固知识.设计理念为归纳总结环节是情感体验、体育知识与方法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训练能做好查漏补缺的作用.由此能实现动态生成,学生在体验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使得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态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延伸。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氛围要生动、活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的载体,应转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适当拓宽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1、陈伟龙,初中体育生态课堂的构建要素分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年 第8期;
2、葛攀文,对构建生态式体育课堂的策略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 第30期;
3、郭颖辉,理解式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年;
4、胡永银,浅谈国内外体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