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ICU患者在感染、创伤等影响下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和代谢亢进现象,进而导致营养状态不佳,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营养不良症状。为此,应及时给ICU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以保持肠黏膜的完整性,进而促进肠道血液循环顺畅、肠道吸收,最终提升肠黏膜屏障能力。基于此,下文给大家普及一些ICU患者营养支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正规科学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一、ICU患者营养支持途径
营养支持途径有三种,即全肠道外营养、全肠道内营养、部分肠道外与部分肠道内营养等,首选途径是肠道内营养,其途径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等优势,还能维持患者消化道完整性,包含免疫功能与屏障功能等,以免细菌出现移位。而肠道外营养可将其当做营养补充途径,以供给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但应谨慎使用。应在患者肠道途径无法利用时才进行全肠道外营养,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但全肠道外营养会让细菌出现移位,会增加感染风险。
.png)
二、ICU患者营养评估方法
评估ICU患者营养状况的方式比较多,但多数营养不良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导致现今还没有最佳评估营养状况的方式,为此,要评估患者营养状态时要注意每种方式的局限性。现今,使用比较广泛的评估指标有:①生物电阻:此方式属于非侵入性测定方式,较为新颖,通过测定患者无脂体群、体脂肪群等电传导差来评估患者身体营养状况。②体重:此评估方式对于没有向心性脂肪沉积、水分异常潴留等问题的患者比较适用,当患者体重降低20%左右时则为中度营养不良,当体重降低30%以上时,则为重度营养不良。③内脏蛋白测定:通过测定转铁蛋白、视黄醛结核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衡量患者营养状况。④骨骼肌消耗测定:通过测定患者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以及上臂肌周径法来评估患者慢性营养障碍,这两种方式能分别评估出患者瘦肉肌群情况与躯体脂肪组织存储量,能准确知晓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三、ICU患者营养支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营养液成分要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病情决定,并由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营养师共同评估,以保证正确进行营养支持。输注营养液时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和浓度,必要时要进行针对性处理,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2)营养支持期间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呕吐、腹泻、恶心、便秘、腹胀等临床症状,每次交接班时或者鼻饲之前都要检查患者腹部情况,并进行听诊是否有肠鸣音,若查出异常现象,要及时停止营养液输注,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液滴注速度、营养液品种或者营养液输注量等。除此之外,每日要进行两次动脉血气分析、常规化验,并检测患者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变化,同时详细记录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和出入量,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量以及品种等。
(3)给患者输注营养液之前要检查胃潴留、鼻饲管外露长度等状况,营养支持期间要加强巡视次数,当患者胃潴留量在200毫升以上时,营养液要延迟滴注。当患者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呛咳等现象时,应及时停止肠内营养输注。
(4)做完口腔护理、换药、吸痰、翻身等基础护理之后,要适当抬高患者的床头,以保证间断或者持续输注营养液,营养液输注完毕之后也要让患者处于此体位休息,避免营养液反流进入呼吸道引起相关并发症或者是窒息。
(5)注意加强患者和家属的知识宣教工作,给其讲解营养支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实施方式,并详细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以提升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和重视度。
(6)鼻饲前后、交接班时或者翻身后都要详细查看胃管长度,确保胃管一切正常,包括双耳处的固定以及松紧度,以免胃管打折、扭曲或者意外滑脱,影响营养支持。
(7)胃管使用前后都要使用温开水冲洗,以保证胃管通畅。使用患者自制营养液时要先使用纱布进行过滤,以免营养液内有食物碎渣堵塞管腔。对于持续输注的患者,要每隔4至6小时冲洗一次营养管腔。
(8)置管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改变鼻饲管的位置,例如胃肠蠕动、固定不牢、患者活动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脱出现象。为此,要加强鼻饲管的护理,妥善将其固定,保证固定松紧适当,以导管不凹陷为宜,以免压迫鼻导管引起鼻部黏膜坏死或者溃疡。除此之外,每次对患者实施完口腔护理之后要进行鼻腔清洁,以保证鼻部黏膜健康。
(9)注意营养液开封后要立刻使用,若暂时不用则需放入冰箱内存放,并保证24小时内使用。且输注营养液时要保持匀速缓慢滴人,滴注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除此之外,营养液输注时要持续加温,将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8-40摄氏度之间,以降低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
(10)输注导管和营养液容器应每天更换一次。
ICU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要注意上述所提及的注意事项。因为早期进行正规营养支持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避免细胞代谢失调,进而降低各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的风险。后期给予正确的营养支持能促进组织修复,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