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儿科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病。每个小孩都是妈妈的宝,小孩身体有一丁点不适,最难受、最担忧的永远是妈妈们。小儿腹泻虽多数情况下不是大病,但也足以让妈妈们心烦意乱了。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较多,如果伴发呕吐、发热等症状,则会导致护理及治疗难度加大。长期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水分与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继而出现电解质紊乱,甚至是酸碱失衡和营养不良。因此,为了小儿的健康着想,妈妈们必须加强防护措施,及早发现并予以正确治疗。那么,小儿腹泻怎么治疗?是否可以马上用止泻药?详见下文分析。
1 什么是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名腹泻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小儿腹泻在儿科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夏秋、季节发病者占绝大多数,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降低。
2 小儿腹泻的病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和成人腹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小儿机体各种功能均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发病。具体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喂养不当:对于婴幼儿而言,如果母乳不足、人工喂养过早、碳水化合物过多,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没有按时补充辅助食品,在断奶前忽然添加食物,食物成分变化,则会导致婴幼儿因为无法适应而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继而引起腹泻。
(2)季节变化:病毒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因,细菌与其他感染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原菌主要包括人类轮状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其中人类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而人类轮状病毒易爆发于干燥、寒冷季节,因此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小儿腹泻的高峰期,临床上将此称为季节性腹泻,即随季节变化而出现不同症状的腹泻,发病和季节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3)肠道外感染:肠道外感染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继而出现腹泻症状。小儿的年纪越小,抵抗力越差,则越易引发肠道外感染,因此其腹泻患病率也越高。此类腹泻主要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疾病中,属于这些疾病的并发症,患儿腹泻症状一般不严重,大便性状变化小,主要为稀糊便,含少量黏液,水分少,无脓血,大便次数稍增多。随着原发病病情的改善,患儿的腹泻症状会随之消失。
(4)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的使用广谱抗生素科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发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大便的性状通常和细菌的分布部位有关,病情轻重不一。
(5)过敏性腹泻:如食物过敏相关性肠病,小肠结肠炎等。
(6)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3 小儿腹泻的症状
小儿腹泻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常见有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或水样便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水电解质紊乱、食欲下降等症状。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结合病史、大便常规检验结果,一般都可明确诊断。
(1)主要症状表现:小儿腹泻时会出现大便次数变多,一天超过3次,严重者甚至会超过10次;量增加,可为稀便、糊状便、水样便,或出现黏液脓血便。临床诊断小儿腹泻时,粪便性状的观察比粪便次数更为重要。若大便次数增加且大便成形,则非腹泻。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每日排便2~4次且呈糊状,也非腹泻。恶心、呕吐是小儿腹泻常伴发的症状,严重者的呕吐物呈咖啡色。少数腹泻患儿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症状的严重程度:小儿腹泻有轻重之分。轻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发病缓急不一,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会出现食欲不佳,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及性状变化,无酸中毒表现,一般可于几天内痊愈。但对于佝偻病或营养不良的患儿而言,腹泻易出现迁延,易诱发其他疾病,大便镜检通常可见少许白细胞。
小儿腹泻重症者起病急,症状由轻到重,患儿除了有胃肠道症状外,还常出现一定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等症状,常出现发热、烦躁、嗜睡甚至是昏迷、休克等症状,且发热时的体温一般可达38℃以上,部分患儿甚至高达40℃。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以及心肝肾功能损伤。
4 小儿腹泻的危害
小儿腹泻虽多数情况下不是什么严重疾病,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如果患儿出现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失、能量供给不足等情况,还会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腹泻会导致消化吸收异常,蛋白质与其他造血原料如铁吸收变少,会导致贫血,患儿的指甲、手掌、皮肤、口唇、睑结膜等部位会出现颜色苍白,部分患儿会伴有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分散等症状。
(2)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的缺失,进一步使患儿出现抵抗力下降,这会加快细菌的滋生速率,导致炎症扩散,继而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3)腹泻会导致肠道水分吸收变少,使机体出现水分缺失,电解质紊乱,如果水分丢失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机体各项功能紊乱,如果出现钾元素缺失,则患儿会出现心跳加快、全身乏力等症状。
(4)腹泻可导致患儿诱发感染,常见如中耳炎、口角炎、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等,这些感染性疾病又会导致腹泻,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患儿的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加大。
(5)重型腹泻可导致黄疸,尤其是对于营养不良、重症败血症患儿而言,若不及时对症治疗腹泻,还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6)细菌、真菌、病毒是诱发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这些肠道病毒会影响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炎症性损伤,因而诱发心肌炎。一旦患儿的心肌受损,则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头晕眼花等症状,且还伴有疲乏多汗、心跳异常、心前区不适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继而威胁生命安全。
5 小儿腹泻的治疗
小儿腹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是当前一种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应积极治疗。
(1)抗感染治疗: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可不用抗生素,但侵袭性细胞感染者必须给予抗生素治疗。口服去乳糖奶粉、短时间补充锌、应用抗生素治疗都是必要的。常用药物包括利福昔明等。
(2)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主要是蒙脱石散,商品名为思密达,该药对消化道中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均具有较强的固定、吸附作用,且对肠道黏膜有强大的覆盖作用,可结合粘液糖蛋白进行修复,进而提升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能够促进疾病愈合。
(3)肠道菌群调节剂: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剂治疗小儿腹泻病,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金双歧与培菲康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肠道菌群调节剂,可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菌群,消除病原菌,进而起到调节肠道紊乱、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4)小儿腹泻治疗的注意事项:①不宜马上用止泻药。因为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是感染、病毒、细菌,腹泻是感染后机体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腹泻可使肠道产生黏液,让肠道内的病毒、细菌排除体外。简而言之,腹泻初期是肠道向外排毒、排菌的过程。如果此时使用止泻药,则相当于抑制了肠道内病毒、细菌的排出,因此不但不能起到有效缓解腹泻症状的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导致肠道内的病毒、细菌积聚于体内,继而加重腹泻及全身症状。②慎用抗生素。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予以抗生素治疗,但因其他病因导致的小儿腹泻,建议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因为抗生素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微生态制剂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