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绵城市生态规划技术措施要点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张大朋
[导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基于当前城市水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要求,海绵城市的理念得以产生。海绵城市是把城市当做海绵,用来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变化,以此来防止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意在改善城市水污染。实际规划过程中应以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为基础,构建雨水全过程控制系统,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高效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本文在此从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出发,对如何科学实施海绵城市规划提出了几个具体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广场景观;规划措施
前言: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处理洪涝问题的时候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可以收放自如,保证城市的正常运作。其规划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对雨水和洪水进行存储利用和进化处理,进而降低城市的洪涝造成的损失,还能够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 海绵城市规划概述
        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指将城市建设成像海绵一样,即能吸收大量雨水又能释放雨水,是城市本身具备抵抗自然灾害与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又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遇到暴雨天气时,雨水能够被海绵城市吸收、储蓄、渗入、净化,在需要时储存的雨水可以被利用。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是雨水管理与全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融入污染防治、防洪排涝等多种技术,对城市水资源合理应用,全面解决城市发展中水环境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2 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
        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上,需要做好各种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对城市建设各要素进行专题分析,如生态保护专题、产业发展专题、水环境专题等,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方向进行明确,合理规划城市范围。同时要结合城市定位,对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进行明确,实施城市水系、绿地、竖向等专项规划,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城市理念下,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注重流域综合开发及治理,对于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小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流域面源污染等进行规范处理,最大限度的保证城市水生态环境,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等问题。在海绵城市规划中,还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对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实现水资源滞、蓄、渗、排、用的良好结合,满足城市安全用水需求。
3 实施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技术措施
        3.1 创新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摒弃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全面掌握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导,以可持续生态观为基础,重点处理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用地布局与生态空间及生态系统循环等的关系,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引领规划理念的转变,加强城市生态效应。
        3.2 构建“海绵基质—海绵斑块—海绵廊道”的空间结构
         海绵基质是以区域大面积自然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山水基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是整个城市和区域的海绵主体和城市的生态底线。海绵斑块由城市绿地和湿地组成,是城市内部雨洪蓄滞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微气候和水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海绵廊道包括水系廊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是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起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水质、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环境服务功能,同时提供游憩休闲场所。
        3.3 重点保护性开发水生态敏感区
        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水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从政策角度纳入非建设用地,明确这些区域的规划使用蓝线,明确规划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地、湿地、湖泊、林地等生态空间格局。

通过调研研究结合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及修复策略,使之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低影响开发系统相衔接,实现生态的整体有机循环。
        3.4 市政道路规划
        普通城市的排水系统之中,道路表面的径流会汇聚到横坡之中并最终进入排水管,而这一种设计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引起城市内涝、雨水污染等;在对城市进行海绵市政道路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增大透水的面积,同时利用城市内的环境特点,将雨水进行下渗或者滞留,并且要对汇流的时间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延长,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情况。
        在对市政道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还应当考虑到原有的雨水系统,并根据不同道路的坡度,从而改变绿地与路面的纵向关系。通过采取此类措施,能够实现对地表径流的净化,并将其进行留置或者下渗,避免其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并通过溢流设备,将部分污染严重的雨水,通过原有的雨水系统进行排放,避免其对城市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之中,要对其路面进行改装,并增强地表透水性得到增强;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绿化的措施,从而增强植物对于雨水的留滞,并设立多个的雨水口,使得大量的地表径流能够及时排出,避免雨水出现聚集的情况。
        3.5 广场景观设计
        在设计广场景观时,同样需结合城市整体景观,科学设计广场造型,合理选择设施材料。以往,广场中道路、活动场地等各类空间多采用花岗岩,塑胶等材料,这类材料渗水性不强,环保性较差,因此在设计广场景观时,应尽量选择渗水能力较强的材料铺设路面如生态透水石,透水混凝土,沙基透水砖等,这类材料可以在保持城市景观美观性的同时促进雨水下渗。维护生态平衡。
        3.6 采用下沉式绿地,增加绿地的渗水效率
        下沉式绿地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调节塘等,可有效减少径流量,促進雨水下渗。需要注意的是,下沉式绿地对绿地植物的适应性有很高要求,如在南方城市,雨季较长,植物的耐涝性对于存活十分关键,而在北方城市,年降雨量少且降雨集中,植物选择还需兼顾耐旱与耐涝的特征。另外,由于植物种类选择方面的限制,过多的下沉式绿地会造成植物多样性的缺乏,对于生态系统不利。因此,下沉式绿地的布置讲究科学和适度,建议主要在水敏感区域适量设置下沉式绿地以提升渗水效率。
3.7 水环境规划
        要想构建海绵城市,需要确保水环境达到规定标准,提高水环境质量,这样才能提高指标体系的完整性。要先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处理好污水与雨水,确保市政排水工程落到实处。可以构建污水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流处理,这样既能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减少污染环境。在建设雨水弃流初期,要了解雨量,掌握城市地形地貌,这样才能全面计算雨水弃流量,进而提高计算的精准性。此外,还要做好雨水收集工作,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把其应用在树木灌溉或者道路浇洒等方面,不仅能够体现出海绵城市主要特点,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
4 结语
   综上,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规划的过程中对城市各个功能部门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实现排水、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实施城市规划,从而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2]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04):108-114.
[3]张平.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00272-002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