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遵义市城乡发展背景、现状、特征及发展动力的分析,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引导和推动遵义市城乡空间发展的战略,提出城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协调统筹互补发展、民生为本一体发展的具体策略,加强对多元开放的城乡发展格局、多中心联动的都市圈发展骨架、差异化特色城镇发展布局的引导。
【关键词】:城乡 空间 格局
1、城乡发展现状
1.1城乡统筹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以上,城镇化率也抵近诺瑟姆曲线的第二个节点70%,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人群,被挡在了城镇发展的福利以外,包括被圈进城镇的、离乡背井的、被留在农村的、城镇设施尚未覆盖的人群等。在这个背景下,遵义市积极顺应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从“城镇优先”转向“城乡互补均衡”的城镇化发展。同时,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政策的推出,遵义面临着新常态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升级的外部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1.2人口与城镇化特征
2018年,遵义市户籍总人口812.75万人,常住总人口627.07万人,是典型的人口高流出区域,省内仅次于毕节市。同时,遵义城区又是省内流动人口的重要聚集地,对市域范围内的人口吸引占主导,遵义市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城区化。从遵义市域常住人口变动来看,遵义的城镇对市域外人口的吸引力不足,遵义城区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其他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现象,遵义市对人口的聚集能力多局限于市内,未来的城镇化人口将主要由本市域内的农村人口转化而来。
1.3城乡发展特征
遵义城镇化率不足50%,仍处于城乡积聚发展阶段。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城镇化发展进城具有滞后性,一是受自然地形地貌影响,人口聚集进城缓慢,相当一部分农业聚落分布在山区;二是劳动密集的种植结构不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三是一定量的转移支付对农村进行了反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欠账。遵义受以上因素的制约,不适用城市化、工业化向乡村蔓延的发展方式,为保留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提供了可能,乡村地域更有可能作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而存在。
2、城乡发展动力
2.1政策推动引导
自2010年以来,遵义市积极落实贵州省关于城乡建设的政策,从基础建设、村落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村资产改革等方面引导了城乡的全面发展。遵义市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加强新型工业化的引擎作用和山地特色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走融合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引导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推动以遵义为中心的都市圈发展;结合地形地貌,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建设模式,引导形成多中心、组团状的山地特色城镇化空间格局。
2.2居民流动意愿
经济“新常态”迫使发展方式从“促发展”向“稳增长”转变,规划转向以公众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方向,通过对遵义市城乡居民的流动情况,能够看出外出务工是遵义劳动力的“常态”,而县城居民主要外流至附近县城、省外城市、遵义市区,镇村居民更倾向于遵义以外的城市。从就业和居住的影响上来讲,对镇村居民来讲,镇区、县城离家近是理想就业地点,遵义市区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贵阳市的就业吸引相当弱;对县城居民而言,更多的倾向于在熟悉的地方或熟悉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就是县城或遵义市区。
3、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遵义的城乡发展,应当坚持推进速度与质量并重的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引导城乡人口与产业的合理配置,结合“中部跨越、西部转型、东部崛起、北部突破”的生产力布局特征,推进各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人口与产业、城镇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协调统筹、互补发展,民生为本、一体发展。
3.1城乡互动发展策略
遵义的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应该坚持走一条城乡互补大格局下的健康、可持续、特色化发展道路,提倡弹性的城镇化,提倡城镇人口的扁平化分布,引导部分生态移民和回乡人口向具有优势资源、产业经济发展动力较强的特色镇集聚。同时,构建城镇密集区、城乡互动区、生态协调区等三大空间区域,城镇集中区,主要承载城市经济、集聚功能,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生态协调区,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功能;城乡互动区,承担多元功能,结合农业生产、生态保育、郊野休闲、新经济增长等多样化的功能活化地区,引导生态、生产、休憩功能向农村聚集,积极利用遵义的生态环境特色,打造“生态+”、“农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局面。
3.2特色板块发展策略
综合遵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和生产力布局,引导遵义市域的特色化板块发展。遵义都市区板块是市域城镇人口的主要承载区,发展高端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都市休闲服务业,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增长极和人口涵养区。东部规模特色农业板块是规模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促进特色规模农业的升级发展,积极发展以茶为主的规模化种植农业,以特色农业促特色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西部赤水流域板块是重要的特色涉农制造业集聚区,进一步壮大高端特色酒产业,发展跨区域的酒产业联盟,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白酒制造体验集中地。北部山地板块是重要的生态资本增值潜力区域,是实践“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示范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休闲避暑经济。
3.3公共设施引导策略
城乡教育设施、城乡医疗设施、社会保障及其他服务设施,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具备相对优势的地区将吸引人口的集聚。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是消除城乡二元的重要方面,合理的引导将全面提高城乡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引导策略,能够引导和推动城乡人口的发展与融合。
4、城乡空间布局与形态
4.1多向开放的城乡发展格局
按照共建黔中、打造黔北、融入成渝、连通沪宁、伸向闽粤港澳、参与东盟、牵手瑞士的思路,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强化区域合作,提升遵义对外开放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优化提升以遵义都市圈为引领的遵义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4.2多中心的都市圈联动骨架
以遵义中心城区为主核,实现与绥阳县城、湄潭县城同城发展,积极构建遵义都市发展区。完善仁怀、桐梓等都市圈1 小时交通圈城市功能,加强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积极打造遵义中心城区卫星城市。进一步强化遵义—金沙—毕节、遵义—仁怀—赤水、遵义—桐梓—重庆、遵义—绥阳—正安、遵义—湄潭—铜仁五条快速交通廊道,推动沿线城镇带建设。
4.3差异化的特色城镇布局
突出组群发展格局,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小城镇,突出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联动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据资源条件、交通区位、产业特色,围绕山水田园、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城互动为关键、镇村联动为抓手,发展形成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以下延伸,促进广大农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谌贻琴,贵州保持较长加速发展期的路径选择,当代贵州,2012年24期;
[2]蔡雪雄、陈建军,福建省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东南学术,2014年6期;
[3]尹来盛,辖区合并与经济绩效——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1期;
[4]何为、吕斌、胡滨、曾九利、唐鹏、周国强等,网络城市:内涵、特征与发育度综合评价——以成都市为例,城市规划,2018年5期;
[5]张彬彬、代贤宇、张磊,遵义市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