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行业迎来了新机遇,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建筑安全和质量要求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如果发生建筑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建筑企业声誉和效益,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对建筑行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只有树立“安全施工”意识,落实安全预警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成因;预警管理措施分析
1 引言
现代化施工建设中,建筑工程安全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建筑质量与建筑安全息息相关,建筑安全对工程单位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以往建筑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发现,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施工现场管理松懈、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不到位等。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以安全驱动生产为主,严格把控施工中危害安全的因素,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建筑安全管理力度,从思想意识上、行为落实上降低安全风险。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意义
2.1 提高安全意识
建筑工程施工时一定要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使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发展的进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体制,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提供安全保障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让施工项目在工期内交工,没有高度关注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使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使这一情况得到彻底解决,企业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摆在高度重视位置,创建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及保障措施,使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稳步开展,以控制施工安全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
3 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
3.1 建筑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建筑工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的资源就是劳动力。但是,目前建筑人员大多来源于农村务工人员,其知识水平低,缺乏专业的建筑施工知识,安全意识也不强。同时,在录用建筑工人时,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忽视了建筑施工专业培训,安全知识宣传也没有做到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形式化,从而埋下了安全事故隐患。此外,由于施工工程专业技能比较局限,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如果想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加强施工工人工作技能培训,做好安全宣传工作非常必要。
3.2 劳动保护材料不符合标准
劳动保护材料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对安全生产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如果劳动保护材料质量不达标或者是劣质材料,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对劳动保护材料管理重视程度不高,部分不良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甚至存在偷工减料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风气。这样的建筑施工环境,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事故风险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非常不利于建筑企业长期稳定性发展。除此之外,建筑机械设备也是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建筑施工中,过于重视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忽视了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工作,导致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风险。一旦施工机出现故障和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近年来塔吊倒塌、施工电梯倒塌、汽车吊伤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只有重视劳动保护材料、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保障施工现场的环境,才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4 建筑安全事故优化
4.1 规范安全管理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对危险性较大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识,各种限载的装置在施工现场限载标识一定要清楚,并精确到不同型号的架管放置根数、模板放置的张数、扣件放置的个数等,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底。危大及超危大分项分部工序实施时需要配备专人进行监督,确保现场能按照方案施工。
由项目经理部每半月组织一次由各专业施工队安全生产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按施工现场检查记录表评比打分,对检查中所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违章现象,下发隐患问题整改通知单,各施工队在收到隐患问题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项目经理部有关人员应监督落实总量的解决情况。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检查组有权下达停工指令,待隐患排除,并经检查组批准后方可施工。
建立机械设备、临电设施和各类脚手架工程设置完成后的验收制度,未经过验收和验收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4.2 制定安全应急管理措施
建筑企业应制定安全应急管理预案,落实在施工项目中重要部分的安全防范工作,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做好事故前的预防、事故发生的应急反应和事后处理善后的恢复工作,并进行周密部署。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有效地促进建筑施工的和谐健康发展。安全应急管理措施一般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及恢复四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快速反应、以人为本、损益合理、分级负责和联动处置”。
4.3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为了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让他们在掌握足够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自觉地遵循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施工企业需要按照安全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使施工人员全面掌握最新的安全操作规程。例如,为了预防高空坠物伤人事件的发生,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要正确佩戴安全带;为了避免发生爆炸事故和火灾,施工现场使用的乙炔、氧气瓶等易燃易爆物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和存放。在每次安全教育过程中都要对这些安全知识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长此以往,在施工人员的脑海中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同时安全意识得以提高。(2)施工企业一定要制定严格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人员对安全问题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会定期对企业内部检查,对每一个工作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安全考核的内容要具体,从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佩戴安全帽直到所有的作业完成,对整个环节中涉及的安全问题都进行详细检查,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对玩忽职守的部门严惩。施工企业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促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稳步开展。
5 结语
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管理,是确保建筑行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的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培养施工人员树立建筑安全管理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实现我国建筑事业安全有序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同春.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5):135-136.
[2]李华,赵杰风,王藤.建筑施工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0):146-151.
[3]雷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9,45(9):204-206.
[4]江浩.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警的几点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