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在高中阶段是具有学习难度的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重点学科,若是当下的教师仍旧通过在课堂上落实单调的教学方法已无法使学生获取全方位的进步,也不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做出探究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具体行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尽一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合理问题;生活元素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方法策略,而教学效率的提高自然就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时期不正确的教学思想,进而拿出探索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积极态度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将设计出的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在课堂当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实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关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策略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化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时期,教师的单调教学方法造成了枯燥的教学氛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思想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被充分展现在了课堂上。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化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进而达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知道了伽利略的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懂得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然后,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具体情境图片,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回忆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之后,我借助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最后,我引导学生做了这节课知识的归纳,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感悟到了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而达到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提出合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的提出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但若想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必须要重视问题的合理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物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技能,以求顺利完成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速度和加速度》中“速度”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往往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衡量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紧接着我将四个物体的快慢程度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在了课件上。然后,我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了物体运动的速度,让学生知道了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矢量性。之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又借助一些检验学生能力的习题,了解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还不熟悉的地方进行了反馈。最后,我引导学生做了课堂总结,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提出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知道了速度的意义和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切实达到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物理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不难发现物理中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了解将现实生活和物理教学融合在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生活元素在物理课堂中的融入使学生认同物理的学习价值,以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首先,我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回忆了曾经学过的和摩擦力有关的知识,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做了铺垫。然后,我继续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重新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了两种摩擦力的分类,进而带领学生探究了摩擦力的产生了的条件,使学生有了判断两种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能力。之后,我通过对学生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概括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了动摩擦因数的决定因素。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交流了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融入生活元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在课堂上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从而充分实现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标。
总而言之,物理有着巨大的学习价值,唯有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价值展现在课堂上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学,我们要朝着为学生发展的方向着想,努力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香兰.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181+183.
[2]蔡本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83-184.